美好江蘇,生態文明是必然選擇
【核心要求】
著力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牢固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深入實施生態文明建設工程,努力建設美好江蘇。
【實踐路徑】
“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江蘇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建設‘美好江蘇’,我認為要打造‘美好江蘇’,‘生態江蘇’是前提。要使生態文明成為江蘇的重要品牌,讓人民群眾在擁有更多物質財富、精神財富的同時,享有更多的生態財富。”省環保廳廳長陳蒙蒙接受采訪時開宗明義。
“《意見》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前所未有的戰略位置,并且明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途徑,那就是突出強調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是從源頭扭轉生態環境惡化趨勢的治本之策。”陳蒙蒙說。
“貫徹落實十八大精神和省委《意見》,江蘇必須更大力度建設生態文明。” 陳蒙蒙說,更大力度體現在7個“更”上——“轉型升級步伐更快,污染排放總量更小,環境秩序更規范,環境質量更好,群眾環境意識更強,人民群眾對生態環境的滿意度更高,人與自然的關系更和諧。”
“要突出強調綠色發展。”昆山花橋國際商務城,就是一座自覺試驗綠色增長、低碳發展的智慧之城。2011年,花橋現代服務業增加值在GDP中的占比高達62%。而早在2010年,花橋便開始編制低碳發展規劃,要求新建樓宇全部建成“綠色建筑”,甚至在整個城市布設中水回用的管道。
“花橋,也是昆山向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轉型的一個縮影。”昆山市環保局局長徐宇斌表示,工業發展之初,昆山是村村點火、處處冒煙,后來從“散轉聚”——慢慢集中到園區;引資經歷了“內轉外”,產業從“低轉高”,經濟從“大轉強”……在這一系列的“轉”中,綠色發展成為昆山之路上的“鮮明標注”。
“省委十二屆四次全會提出建設‘美好江蘇’,我們則要建設‘秀美揚州’!”12月4日召開的揚州市生態文明建設推進會上,市委書記謝正義說,我省把生態文明作為加快推進“兩個率先”實施的八大工程之一,揚州市則堅持以生態為基,加快世界名城建設,“要讓生態文明成為揚州的優勢、特色和品牌。”
加快建設生態宜居環境,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陳蒙蒙表示,“重心將落在環境質量的持續改善上,讓山更清、水更秀、天更藍。”他說,下一步將抓緊實施一批重大減排工程,確保完成國家下達的減排任務;抓好以一湖(太湖)、兩河(淮河、長江)、三走廊(南水北調東線、通榆河、望虞河清水走廊)為重點的水污染治理,統籌陸域和海洋,以最嚴格的措施保護城鄉集中式飲用水源地;在全國率先執行國家環境空氣質量新標準,制訂實施大氣細顆粒物污染防治辦法,建成全國一流的大氣自動監測網絡,大幅減少灰霾污染;繼續開展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建立網格化的土壤環境例行監測制度,開展污染場地再次開發利用的環境評估和無害化修復試點;制訂實施“十二五”農村環境綜合整治規劃,全面擴大連片整治范圍,著眼建立農村環境保護的長效機制,進一步改善村容村貌和農民人居環境。
【專家解讀】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院長畢軍教授:
黨的十八大對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十分明確的戰略設想,而《意見》則結合江蘇實際,提出了落實十八大精神的具體要求。在實現基本現代化的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將成為我省社會經濟整體飛躍的新動力。
加強生態文明建設,需要更加創新地思索我們的生態文明之路,制定更加符合江蘇實際、在全國具有引領作用的“生態文明建設江蘇模式”。首先,將生態文明融入全社會發展的精髓之中,讓生態文明行動從“必然王國”走向“自由王國”,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其次,讓生態文明提升引領和優化整個社會的科學決策過程,從而以最小的資源環境投入換取社會、經濟和環境的永續健康發展。第三,通過內生的制度創新和日益提升的執行率,形成全社會的生態文明創新之風,凸顯生態文明品牌。
編輯:qijian
相關閱讀
江蘇揚州古運河畔“長”出生態公園
4月15日,位于江蘇揚州南部城區的古運河畔,占地3300多畝,總投資57.48億元的三灣風景區,鮮花怒放、綠樹成蔭,春意盎然。經過兩年多的規劃改造,昔日雜亂不堪的城中村和灘涂地,變成了集生態保護、休閑觀光、運河文化等功能【詳細】
UED設計年會系列活動在江蘇省宿遷市成功舉辦
2018年1月19【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