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新型城鎮化"新內涵
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確定了2013年經濟工作的六項主要任務,其中一項任務是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
“城鎮化”有哪些內涵?將對中國經濟產生什么樣的影響?近日,浙江工業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院長鮑健強教授、杭州市社科院副研究員周旭霞走進本報《財經三人吧》演播室,為我們作了深度解讀。
什么是“城鎮化”?
“城鎮化”過程是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
吧主: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城鎮化”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歷史任務。請兩位嘉賓解讀一下“城鎮化”。
周旭霞:《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術語標準》將“城鎮化”定義為,人類生產與生活方式由農村型向城鎮型轉化的歷史過程,具體表現為農村人口向城鎮人口轉化以及城鎮不斷發展與完善的過程。我認為,“城鎮化”就是農民轉為城鎮居民、城鎮向農村區域擴展、傳統鄉村觀念被現代城市價值觀念所取代的動態發展過程。
鮑健強:除了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城鎮化過程中,第二、三產業也向城鎮聚集,城鎮數量會增加,規模會擴大。“城鎮化”的過程也是各個國家在實現工業化、現代化過程中所經歷社會變遷的一種反映。
“新型城鎮化”有哪些新內涵?
集約、智能、綠色、低碳
吧主: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的數據,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比例首次超過50%。而1980年這一比例僅為20%左右。可以說,中國人口“城鎮化”已經取得了巨大的成績。此次中央再強調“新型城鎮化”有哪些新的內涵?與之前常談的“城市化”有什么區別?
鮑健強:結合當前的國內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狀,現階段推進的“新型城鎮化”,將重點關注四個新問題:一是城市空間拓展與農村人口轉移互動關系和協調發展;二是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互動關系和協調發展;三是大城市與中小城市(鎮)的布局和協調發展;四是要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相適應,走集約、智能、綠色、低碳的“新型城鎮化”道路。
周旭霞:對于“城市化”和“城鎮化”,當下理論界有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理解是“城鎮化”等同于“城市化”,另一種理解是“城鎮化”與“城市化”有明顯區別。在古漢語中,城市理解為商品交易數量多,產品全的地域。城市一般分為大、中、小等幾個層,而“城鎮化”是小城市的概念。此前的“城鎮化”進程中,一線城市發展比較快,而中小城市發展相對不足。這有待相關政策引導和協調。
為何要強調“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
新一輪的“城鎮化”要與新型工業化同步
吧主: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曾斷言,21世紀對世界影響最大有兩件事:一是美國高科技產業,二是中國的城市化。中央此次提“推進城鎮化”,前面加了“積極穩妥”的前綴,并特別強調“要著力提高城鎮化質量”。請問其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周旭霞:我認為,這是中央深刻分析了我國城市和農村的發展現狀、趨勢而作出的決策。這些年,在中國城市化推進實踐過程中,產生幾個比較集中、突出的問題。比如,政府主導性太強,導致一些地方違反城市化的本身規律,搞“大躍進”式的造城運動;忽視資源配置效率,對土地、能源、水資源等高度消耗;城市工業用地偏多,居住、生活休閑、生態用地偏少;城鄉分割的問題日益突出;城市缺乏特色,把城市現代化理解為“高樓大廈+寬馬路+大廣場+立體交叉”,單中心城市的問題愈演愈烈。
鮑健強:美國和日本的城鎮主要是以商業中心作為小城鎮的集聚區。相比之下,我們的“城鎮化”是有中國特色的發展方式。同時,在當前復雜的經濟環境下,作為下一輪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城鎮化”可以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和機遇。當然,需要指出的是,新一輪的“城鎮化”,應該是新型“城鎮化”,它要與新型工業化同步,它是以質量、品質、內涵發展為主的高水平的“城鎮化”。因此,中央一開始提“城鎮化”就講“穩妥推進”,而不是“大躍進”、“大規模”、“大呼隆”。
“推進城鎮化”對中國經濟的作用是什么?
帶動經濟新一輪發展且幾乎覆蓋所有產業和領域
吧主:目前,“城鎮化”被主流觀點認為是中國經濟增長的持續動力,被寄予厚望。請問,“推進城鎮化”對拉動中國經濟有哪些作用?在這項工作的推進過程中,有哪些值得注意和關注的?
周旭霞:“城鎮化”過程中,生活方式的轉換會極大地刺激內需。同時,“城鎮化”也是統籌城鄉發展、解決“三農”問題的有效載體。而在“城鎮化”初期,在城鎮規劃、城鎮基礎設施、城鎮公共服務等方面蘊涵著許多新的投資機會。我認為,積極穩妥推進城鎮化能帶動中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且幾乎覆蓋所有的產業和領域。
以前,拉動經濟主要是依靠投資和外貿。其中,投資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而“城鎮化”將更多地著眼于小城市,著眼于三農,著眼于內需。在這項工作的推進過程中,我覺得應加大改革力度,如城鄉分割的土地產權制度,民營企業的進入門檻,壟斷行業問題等等。 另外,避免“形式主義”和“大躍進”。
鮑健強:現階段推進的新型“城鎮化”應該關注和探索幾個變化: 1、思路要改變——國土整體規劃思路要改變。先有大布局,大格局,然后小區域規劃,最后城鎮規劃(中心城鎮規劃);2、原則要轉變——城鎮規劃的原則要轉變。突出以人為本,突出協調發展,突出文化品質,突出城鎮特色,突出綠色低碳;3、重點要改變——“新型城鎮化”的關注重點要改變。“城鎮化”是集聚人口、集約資源、集成要素,提升生活質量的過程中,最大的受益者是農村勞動力的轉移,農民轉市民的過程。1.5億農民工離土離鄉到城市打工,游離于城市和農村之間,帶來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4、方式要改變——“新型城鎮化”的推進方式要改變。美麗中國的理念要在新一輪的城市化中得以體現,以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理念和方式推進“新型城鎮化”,要提高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
“通過城鎮化的推進,既可以拉動投資,又可以增加消費,是推進中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點。”連平指出,中央著重強調的城鎮化,不是簡單的城鎮化,而是城鎮化質量的提高。
連平認為,目前我國城市中有2億多農民工,大部分難以真正享受城市生活。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逐步讓農民工真正轉變為市民,既可以拉動經濟,又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研究員張立群建議:
加大政府公共服務投入力度,逐步使得戶籍所承載的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實現城鄉均等化,為戶籍制度改革掃除障礙。同時,城鎮化不等于大拆大建,要注意城市全面發展,特別是在“軟件”和規劃管理水平上下功夫。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