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霽翔:從"功能城市"走向"文化城市"
城市文化是建設和諧城市的重要基礎,是城市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是城市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影響并決定著城市發展的前景和方向。從傳統的功能城市到今天的文化城市,文化已經成為城市生活中舉足輕重的關鍵元素。
我國城市文化建設應當避免的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但是在城市文化建設方面卻重視不足。歸納起來涉及八方面問題,由此可以看出加強城市文化建設,避免城市文化危機加劇的緊迫性。
一是避免城市記憶的消失。城市記憶是在歷史中慢慢積累起來的,從文化景觀到歷史街區,從文物古跡到地方民居,從傳統技能到社會習俗等,眾多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形成一座城市記憶的有力物證,也是一座城市文化價值的重要體現。但是,一些城市在所謂“舊城改造”中,由于急功近利作祟、經濟利益驅使等人為因素,實施過度的商業化運作,采取大拆大建的開發方式,致使積淀豐富人文信息的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傳統民居被無情摧毀,文物保護單位被拆遷和破壞的事件也屢見不鮮。由于忽視對文化遺產的保護,造成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社區鄰里的解體,最終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
二是避免城市面貌的趨同。城市面貌是歷史的積淀和文化的凝結,是城市外在形象與精神內質的有機統一,是由一個城市的物質生活、文化傳統、地理環境等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一個城市的文化發育越成熟,歷史積淀越深厚,城市的個性就越強,品位就越高,特色就越鮮明。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設發展中,城市面貌正在急速走向趨同。由于城市規劃建設中抄襲、模仿、復制現象十分普遍,面貌雷同的城市街區占據越來越顯著的位置。各地具有民族風格和地域特色的城市風貌正在消失,代之而來的是幾乎千篇一律的高樓大廈,“千城一面”的現象日趨嚴重。
三是避免城市建設的失調。城市建設是為了創造良好的人居環境,既包括物質環境,也包括文化環境。而城市規劃則是合理配置公共資源,保護人文與自然環境,維護社會公平,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手段,它的根本目的不僅是建設一個環境優美的功能城市,更在于建設一個社會和諧的文化城市。但是,一些城市在建設中缺少科學態度和人文意識,往往采取單一依賴土地經營和房地產開發來拉動經濟的增長方式,導致出現“圈地運動”和“造城運動”,嚴重損害了民眾利益和國家利益。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變大、變新、變洋,熱衷于建設大廣場、大草坪、景觀大道、豪華辦公樓,而這些項目卻往往突出功能主題而忘掉文化責任。
四是避免城市形象的低俗。城市形象是城市物質水平、文化品質和市民素質的綜合體現。它表現出每個城市過去的豐富歷程,也體現城市未來的追求和發展方向。美好的城市形象不僅可以實現人們對城市特色景觀的追求和豐富形象的體驗,而且可以喚起市民的歸屬感、榮譽感和責任感。但是,一些城市已經很難找到層次清晰、結構完整、布局生動、充滿人性的城市文化形象。不少中小城市盲目模仿大城市,把高層、超高層建筑當作城市現代化的標志,建筑體量追求高容積率而破壞了原有的城市尺度和輪廓線,寄希望于城市在短時間內能擁有更多“新、奇、怪”的建筑,以迅速改變城市形象。而大量新建筑不是增強而是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身份和特征,使城市景觀變得生硬、淺薄和單調。
五是避免城市環境的惡化。城市環境是城市社會、經濟、自然的復合系統。城市環境與城市的生態發展密切相關,具有高度敏感性。好的城市環境不但可以保證人們身體健康,而且可以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研究城市環境的基點是如何使人與城市更好相融,城市如何既宜人居住,又宜人發展。但是,一些城市以對自然無限制的掠奪和征服來滿足自身發展的欲望,致使環境面臨一系列突出問題。城市改造中的大拆大建也造成巨大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錯位、超載開發更使不少文化遺產地及其背景環境出現人工化、商業化、城市化趨勢。
六是避免城市精神的衰落。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的重要內核,是提升城市文化積淀的結果。城市精神的形成是一個長期過程,并在歷史和現實中發揮著異常重要的作用。通過對城市精神的概括和提煉,可以使更多民眾理解、接受城市的追求,并轉化為城市民眾的文化自覺。但是,一些城市注重物質利益,而忽視文化生態和人文精神。目前不少城市紛紛提出建立“國際化大都市”的目標,存在盲目攀比、不切實際的傾向。一些城市熱衷于搞“形象工程”,盲目追求“標志性建筑”的數量,表現出對文化傳統認知的膚淺、對城市精神理解的錯位和對城市發展前途的迷茫。
七是避免城市管理的錯位。城市管理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但其實質是人作用于城市發展的過程,應肩負起對未來城市的責任。通過城市管理,不但要提供一個工作方便、生活舒適、環境優美、安全穩定的物質環境,安靜和諧、活潑快樂、禮讓互助、精神高尚的文化環境同樣重要。這就需要用文化意識指導城市管理。但是,一些城市在管理內容上重表象輕內涵,在管理途徑上重人治輕法治,在管理手段上重經驗輕科學,在管理效應上重近期輕長遠。由于不能從更高層次上尋求城市管理的治本之策,導致往往等到城市問題積重難返之際,才開始采取各種應急與補救措施,可惜為時已晚。“城市病”所產生的系列病狀及后遺癥,病根在于城市管理缺乏長遠戰略眼光,缺乏應有的文化視野。
八是避免城市文化的沉淪。城市文化是市民生存狀況、精神面貌以及城市景觀的總體形態,并與市民的社會心態、行為方式和價值觀念密切相關。城市文化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積淀、緩慢演變發展,形成城市文脈。城市的文化資源、文化氛圍和文化發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城市的競爭力,決定著城市的未來。但是,一些城市面對席卷而來的強勢文化,不是深化自身的人文歷史,而是淺薄化自己的文化內涵,使思想平庸、文化稀薄、格調低下的行為方式,彌漫在城市的文化生活中,消解人們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理解和繼承。在文化領域,一些人的價值觀扭曲、錯位,拜金、享樂主義蔓延,“文化危機”問題以及伴隨而來的種種不良社會現象日益嚴重,究其深層原因,是文化認同感和文化立場的危機。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他山之石:韓國立法保障“文化城市”建設
韓國國土面積僅10萬平方公里,卻是世界文化產業強國。憑借覆蓋文化全領域的法律保障,韓國在保護和繼承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廣泛吸收現代文化,形成了兼具民族與國際、經典與流行的“韓流”文化。【詳細】
單霽翔:城市文化建設與建筑遺產保護的理念
城市文化是城市發展之“源”,城市化是城市發展之“流”。只有“源遠流長”,才是我國城市健康的可持續發展之道。因此,城市文化是城市化進程中的核心問題。城市不僅要為人們身體的棲居提供物質的場所,還要為人們心靈的棲息提供精神的空間。【詳細】
單霽翔:建筑設計要回歸文化特征
“建筑不是時裝,建筑設計要回歸歷史責任、回歸文化特征、回歸科學精神、回歸社會期待”在日前召開的故宮博物院北院區建設項目方案征集活動專家座談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嚴厲批評當前建筑領域存在的一些弊端。【詳細】
單霽翔:文化遺產保護亟須法治護航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號角聲中,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以他10多年來在文化遺產保護一線的豐富體驗和積極思考,呼吁“文化遺產保護亟須法治護航”。自2003年起連續三屆擔任全國政協委員的他,12年間圍繞文保話題提交了178件提案,九成以上得到辦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