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遮羞墻"真能"美化人居環境"?
媒體稱,甘肅漳縣境內212國道沿線建起2米高、用琉璃瓦裝飾的墻。村民稱這些墻是10月份開始修建的,是“扶貧項目”。他們稱這些墻最大作用是遮丑,讓過路的領導覺得好看。當地稱,修墻是進行村容村貌集中整治,改善和美化人居環境。網民斥其為“遮羞墻”。
“遮羞墻”屬于“通病”
筆者并非為貧困縣建起的“遮羞墻”辯護。建“遮羞墻”的確勞民傷財,有限的財政錢打了水漂,卻不能澤惠百姓,這著實令人痛心。但是,建“遮羞墻”是當今社會的一種“通病”,貧困地區有,富裕地區也有。對此,媒體豈能罔顧?
建“遮羞墻”屬于全國性的“通病”,這就需要輿論媒體準確判斷和引導,積極呼吁,以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倒逼每一個縣鄉、每一座城市的執政者尊重或是懾于民意與輿論壓力,不再勞民傷財搞“遮羞墻”這類花架子“面子工程”。 惠銘生(山東 媒體人)
包不住民生艱難的“餡”
用琉璃瓦裝飾的墻頭,白色的墻面。從外觀看,確實讓人賞心悅目,感覺走入了富裕的新農村。但是當你得知這些統一“換”了“服裝”的房子是黃土夯建、低矮的土坯房,里面破爛不堪,且只有路邊才刷墻,村民為此怨聲載道時,你的感受又將如何呢?白遮羞墻的“皮”根本包不住黃土坯房的“餡”。
說老實話,如果地方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仿照城市搞點提升農村形象的面子工程,本無可厚非。但是,一個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僅為2960元的國家級貧困縣,百姓還住著破舊的土坯房,而官老爺們為了討好過路領導,不惜不顧百姓的感受,拿遮羞墻當扶貧項目,實際上歪曲了新農村建設的本意。 葉祝頤(湖北 市民)
廣開言路才能
打破僵化的審美取向
任何缺少內涵的形象,只要降尊紆貴地俯下身去,就總會發現事實的真相。而即便沒有時間深入基層,只要能聽聽公眾的聲音,也會明白這光鮮的形象當中,有多少民生的含量。
當然,要想讓有這種審美取向的權力學會實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與那種扎實苦干相比,形式化的東西更容易做到,更容易博得好感。這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一種文化慣性。此時,只有廣開言路,讓公眾可以對所謂的形象做出評判,才能真正地打破這種僵化的、單向的審美取向,矯正重形式輕內涵的形式化作風與思維。乾羽(江蘇 教師)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成都二環橋下不再只有草坪 擬增灌木、花卉
二環路綠化景觀主題為“五彩綴景、濃綠環城”,以綠色為主基調,提煉東南西北各段區域特色和文化,分別點綴凸顯紅色、紫紅色、金色和綠色。【詳細】
唐凱:規劃建設美好人居環境
2017年9月2日上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住建部原總規劃師、中國城市規劃協會會長唐凱發表題為《規劃建設美好人居環境》的主題演講。他提出,要貫徹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建設美好人居環境,【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