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靠什么阻遏遍地開花的"山寨古城"
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教授吳必虎的初步統計顯示,中國正有不少于三十個城市已經、正在或謀劃加入這一古城重建風潮。住建部歷史文化名城專家委員會委員趙中樞分析指出,在較發達的東部沿海、偏遠的西部地區少有這種現象,但在中部,經濟上有一定潛力仍想大發展的地區,古城重建正扎堆出現。專家指出,古城重建的動機很少是為了文物保護,大部分是為了搞旅游、搞地產開發,而項目本身沒有經過科學分析、風險評估,可能造成大量投資壞賬,“政府立項,老百姓埋單,直到一代代把債還清。”
千城一面,處處充斥著雷同、丑陋、不實用的宏大建筑,這是最近幾十年特別是十多年急劇城市化帶來的結果。當然,城市化造成城市(建筑)面貌趨同,不惟體現在中國,全球不少國家和地區都曾或正在經歷這個階段;但我國各地各類城市的趨同化速度最快,排除必要的城市功能擴展、民生需求帶來的改擴建因素,地方政府的發展沖動、政績盲動顯露十分突出。
正是因為此,不少城市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乃至改革開放之初、1990年代還保留者部分古代建筑和大量晚清民國建筑的,一旦迎來了所謂的快速發展機遇,就一股腦兒將這些古代、晚清民國建筑拆除,美其名曰為騰出城市發展空間。被“騰”出的空間,終于如愿以償建起了跟國際都市、國內大城市“接軌”的華麗建筑,如前述,城市的特色也就此泯滅。
很具諷刺意味的是,因相對完好保存古建筑以及部分近代建筑,國內一些城市獲評“歷史文化名城”,也帶來了顯著的旅游產值——這讓那些“動手較快”、把古建筑和近代建筑拆得更“干凈”的城市看在眼里,羨慕在心里。世界上沒有后悔藥可吃,“拆舊”城市無法將瓦礫堆復原成古建筑和近代建筑,就動了山寨的念頭,造出一個或一片古城。
更讓人憤怒的是,有些“拆舊”城市的主政者在意識到古建筑、近代建筑的文化意義和產業價值時,“拆舊”還在進行中,還有沒來得及拆光的古城殘存,但他們還是出于對宏大規模建筑學的膜拜,還考慮到順帶發展地產項目,因而一邊(繼續)“拆舊”,一邊重資“仿古”。
專家指出,正在進行中的古城重建風潮,不少城市并未進行風險評估。這種批評當然是對的,但反過來說,這些城市履行風險評估和科學論證程序,其實是不難的,頂多花一點錢、費一點時間、給一些專家提供出場走穴的機會,不可能真正阻止或制約“拆舊”、“仿古”沖動。在筆者看來,專家學者、新聞媒體、網民都應從此類項目很可能帶來的投資壞賬風險出發,持續向國家主管部委發出呼聲,要求嚴控此類項目的審批、融資,嚴厲審查地方主管官員責任;在此基礎上再討論“拆舊”、“仿古”違背國家文物保護等相關法律、政策的責任追究。
之所以說“拆舊”、“仿古”蘊涵高風險,其實最主要的一點理由還是,相關城市的決策者將民眾(消費者、游客)當成了不懂行情、不會收集了解信息、不會對假古城感到惡心和排斥的傻瓜。再加上最近兩年來黃金周長假期間,國內已有的知名景區帶給游客們的極差旅游體驗,可以說,那些明白無誤的山寨古城建成之日,就是被游客漠視、網民嘲笑的虧本經營之時的開端。
編輯:do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