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生態南溪打造人景交融的綠色畫卷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古城南溪,吸長江之靈氣,歷千年而不衰。如今,乘著“十二五”規劃和撤縣設區的東風,南溪大力發揚“鐵軍精神”,千年古城新舊交輝,這片古老、文明、開放的熱土,正煥發出新的時代光輝。
與此同時,南溪的生態建設,也在人們注視的目光中成型。文明門沿線,濱江新城濱江路,成為南溪市民和慕名前來的游客必去之地。
人景交融 描繪完美生態畫卷
“每天在花園一樣的濱江新城走一走,散散步,不僅鍛煉了身體,心情也會好很多。”11月13日,正和幾個姐妹在南溪區濱江新城濱江路散步的南溪鎮居民石華群告訴筆者。
沿著3.5公里長的濱江新城濱江路景觀帶,筆者看到,規劃有序的綠地郁郁蔥蔥,石板小路在綠地中延伸而出。旁邊的大道上,不少市民或散步,或坐于長椅、石凳上看報休閑。綠地間隙,筆者還看見了不少景觀雕塑,如豆腐干雕塑、青花瓷橋,五糧液創始人鄧子均、南溪書法家包弼臣的塑像等,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移步桂溪河畔,古街建設已進入尾聲。兩岸垂柳依依,亭臺樓閣,不一而足。仿古建筑層巒聳翠,飛閣流丹。古樓流水,動靜結合,頗有江南小鎮的感覺。盡管當前居民還未入住,卻不難想象今后繁華中見靜謐的情景。
老城文明門,千年城樓依然望江而立,雄姿勃發。沿線城墻穿上了厚厚的一層綠色“披風”,樹蔭籠罩,陽光從其間鋪灑下來,讓人感覺即使是在初冬,也有陣陣暖意。
一路走去,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歷史遺跡與新城建設交相輝映。一幅完美的綠色生態畫卷,在筆者眼中逐漸展現出來。
過去未來 穿梭時空景觀長廊
隨行的南溪區城管局副局長、濱江新城開發建設指揮部建設辦副主任唐耀華告訴筆者,濱江景觀帶在結構上呈現出“一帶一心三核六區”的格局,一帶指綿延約3.5公里的濱水生態綠廊;一心指位于濱江路中部的萬人休閑廣場,這里是整個南溪濱江路的核心和標志;三核指按時間脈絡一次由北向南排列的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景觀主題控制段落;六區指此次設計所劃分的六個主要景觀區域:南溪遺韻、城市陽臺、城市客廳、露天博物館、未來畫卷、沿江消落帶。濱江景觀帶于2009年10月啟動建設,已于2011年2月完工投入使用。六區涵蓋經濟建設情況、休閑、運動、歷史文化等內容,景觀中有文化,文化中有景觀,全面展示古城生態建設的豐碩成果。
在濱江消落帶,南溪將長江邊天然的寬河床融入生態打造,將建設沙灘區、游泳區、攝影區、匝道區,并且在建設中拒絕混凝土,全部就地取材,用砂卵石為原材料,形成以群眾休閑、互動參與為主題的生態景觀。唐耀華介紹,濱水濕地植物不僅能柔化防洪堤岸生硬的線條,同時在生態環境的調節上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濱水灘涂濕地是典型的生態敏感性較高的區域,通過對濱水濕地植被的再生和修復,可以為水鳥及昆蟲提供覓食和棲息的場所,修復不同物種間的生態循環鏈條,使整個濱水景觀帶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得到進一步的自我完善,重塑鳥語花香的“世外桃源”。目前,該地區已經種植下幾萬平方米的沙蔗和蘆葦等植物,下一步休閑區的建設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
濱江新城古街沿桂溪河兩岸,在保護河堤的情況下打造,總投資5億元。整條古街全長1000米,東起新城西環線,西至建設中的文化體育中心,總用地面積為134435平方米,總建筑面積約106414平方米。該項目以川南民居建筑為主,做到了“千棟千面、各有不同”的特色,展現了南溪特有的“水”、“古”兩大自然生態優勢,著力突出商業古街特色文化景觀建設,集餐飲、娛樂、休閑、購物、旅游為一體,項目建成后,將再現千年歷史的繁華和今日新南溪的風采。
針對老城區,南溪區采取保護為主、升級維護為輔的方法進行生態保護,最大化保持古城原汁原味的風格特色。
生態先行 打造宜居宜業環境
據介紹,近年來,南溪區花巨資打造生態環境,其目的是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濱江生態城市。近兩年來,南溪區的公共綠化面積增加50多萬平方米,極大地改善了南溪區的居住環境、生活環境、投資環境。
“區委區政府高瞻遠矚,南溪城鄉一體化得以實現。現在,南溪有著便捷的交通,隨著宜瀘渝的通車,南溪的整體環境將會有更大的改善。”唐耀華說,“引鳳先筑巢,下大力氣進行生態建設,就是為了讓來南溪的人們生活舒心,投資放心。這條路我們會堅定不移地走下去。”
南溪歷史遺韻
濱江景觀帶
編輯:heyan
相關閱讀
濟南:“八景五園”生態景觀讓小清河重生
10月16日,記者從濟南市規劃局獲悉,《水清、岸綠、河暢、宜游【詳細】
美如仙境!四川又添兩處國家級地質公園
近日,國土資源部公布了擬授予第八批國家地質公園資格名單,共有31家地質公園入選,四川有兩個,分別是四川鹽邊格薩拉地質公園、四川達古冰山地質公園。截至目前,我省國家地質公園數量增加至16個,位居全國第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