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建設美麗中國更需保障群體性利益
什邡之美在于鎣華山的巍峨景秀,古剎龍居寺的清幽雅致,竹溪公園的靜水修竹,此地曾因大禹的足跡而享有“禹跡仙鄉”之美譽;啟東之美在于擁有號稱全國六大漁港之一的呂四漁港,在此地能品嘗到有“天下第一鮮”美譽的南通文蛤……然而,這些美麗中國的重要組成部分卻并未因風景宜人、美食誘人受到關注,反倒是因為當地群眾想要保護這一片美麗,誘發環境群體性事件為世人知曉。
巍巍中華,擁有無數華美盛景,正如徐霞客游記中所寫“不若此之閎博宏大豐富富麗也”,中國民族的先祖們選擇這一片土地生存,可說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美麗。隨著工業化進程的推進,守衛這片美麗正顯得日益維艱,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求發展,以犧牲子孫利益為代價的謀求個人政績,種種為局部私利去毀壞整體公共利益的事件頻發。矛盾最為凸顯的莫過于在各地頻現的PX項目工程建設。
不可否認,當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環境問題的顯現已然成為自然規律,中國走入環境敏感期在種種環境突發群體性事件的佐證下也成了不爭的事實。每提及此,特定發展階段說就會屢屢出現,似乎美麗中國不可避免要遭此環境浩劫,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的模式成了充分必要條件。
英國的歷史教訓也經常被拿來舉證,作為早期的工業化國家,其首都倫敦曾是“霧都”,而泰晤士河也曾是條“臭水河”,而當其進入工業化進程后期,一切問題似乎都迎刃而解了。于是,工業化后期就成美麗的大餅,滿足了很多人等待中國恢復美麗的胃口。然而,虛幻的大餅非但不能充饑,反而可能有毒,除了飲鴆止渴般美化一時的地方經濟增長數字,別無他用,中國的美麗也被毀壞殆盡了。國外經濟發展過程中的環境問題,更應當成為國人的前車之鑒,而非拿來當擋箭牌的借口。而今世中國的美麗,應當由當代政策制定者來負責,而非留給后人一個無法收拾的爛攤子。
同樣,不斷增多的環境群體性事件也說明,建設美麗中國時保障群體性利益的重要性。各種環境訴求的背后,不是群眾的無理取鬧,而是公眾參與機制的匱乏,多方平等對話平臺的缺位,公共信息的封閉。任何一項大型工業項目的建立,都涉及到少則數萬,多則上百萬群眾的切身利益,飲水、空氣,這些生活必備要素都將因此受到影響。如果在這種現實背景下,個別權力機構還讓群眾繼續“不明真相”,項目未批先建,環境評估造假,對突發群體性事件采取強硬手段,只想著怎么對輿論捂蓋子等等,這讓家鄉就要變得不再美麗的國人如何淡定。
此次十八大報告首次單篇論述“生態文明”,全國黨代會報告第一次提出“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這種提法讓身處環境污染困局中的人們看到希望,而環境保護部部長周生賢對PX等項目引發群體性事件的有力回應,更讓人們看到中央對解決環境群體性事件的決心。加強依法環評,推進信息公開、承諾公開,擴大群眾參與力度,健全社會風險評價機制等等,各種方法都應該建立在尊重人民權利,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基礎上,建立在民眾對公共政策的參與制定,對政府施政舉措的了解和信任上。
建設美麗中國,不僅為了守住青山綠水,更應為了守住每一個中國人生存的尊嚴和心底的美麗。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朱建寧:美麗中國背景下的國土風貌整治
從歷史來講,古今中外好的園林作品,都是國土風貌或者國土典型特征的再現。只不過對于國土風貌的再現有兩種類型,一種是關心奇特的一些方面,以中國園林為代表【詳細】
浙江: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
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2015年5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到舟山考察調研。參觀定海新建社區期間,總書記對定海美麗鄉村建設給予了充分肯定,并作出了“美麗中國要靠美麗鄉村打基礎”的重要論斷。【詳細】
綠色礦山將成為美麗中國最絢麗的風景
黨的十八大確立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既要金山銀山,更要綠色青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深刻影響和改變了中國的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向,引領中國走進了綠色發展的新時代,開啟了中國礦業行業綠色發展的新篇章。【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