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城市化須是“人口城市化”
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總書記指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道路",同時,還提出要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有序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努力實現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常住人口全覆蓋。在筆者個人看來,這可能是到目前為止中央對城市化最為全面的闡述。
盡管城市化的重要性在當下中國已經不容贅述,但是何為城市化,不同人有著不同的看法。對于很多人來說,所謂的城市化就是把土地從農業用地變為建設用地,將農田變為廠房和馬路,至于原來農民的出路,并未認真考慮。也正是因為此,中國的城市化被認為是"土地的城市化",而不是"人口的城市化"。
更為重要的是,在過去的"土地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發展是建立在侵占農村資源的基礎之上。城市發展需要兩個要素,一是土地,二是勞動力,但是在過去30年間,土地的獲得是通過低價征收獲得,而勞動力則是以不公平的對價方式獲得。如何讓這兩個被扭曲的要素以更加自由的方式進行交易,則是影響到中國城市化能否成功實現的決定性因素。
我們常說中國城鄉之間差距巨大,但兩者之間的差距并不只是體現在收入差別,更是廣泛體現在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等各個方面;甚至也不僅僅是體現在城鄉之間,而是體現在戶籍上:由于很多外來務工者無法享受和本地居民一樣的公共服務,最終導致了一系列的諸如"異地高考"等飽受爭議的社會問題。
是不是只有中國存在著城鄉差距?當然不是,任何國家城鄉之間都會有不同:由于城鄉之間具有不同的稟賦要素,這會導致兩者在經濟和社會上的諸多差異。一般而言,相比較農村而言,城市意味著更好的就業機會、更多的技能提升機會和更為便利的交通網絡。雖然在不少國家和地區,城鄉之間的收入差距已經不大,但是絕大多數的人們還是愿意在城市里生活,以美國為例,從本世紀開始,美國農村和城市的可支配收入的比例為1.17∶1,意味著農村的收入已經高于城市,但是即便如此,每年還是有更多的人涌入城市,而不是相反。
從中國來看,這個現象就更加明顯,雖然媒體上到處是有關交通擁堵、環境惡化和高房價等諸多"城市病"的報道。但是從統計數據來看,最近十多年來我國城市人口還是在不斷增加:2011年年末,中國大陸城鎮人口比重更是達到51.27%,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而在1949年,中國的城市人口比例只有10.64%。
當然,中國的城鄉差距和其他國家可能并不一樣。在其他國家,城鄉之所以會引起差距,可能是一個純粹的經濟因素,簡而言之就是:農業生產效率不如工業;城市大量的人口會帶來規模經濟,容易帶來更好的公共服務。中國的城鄉差距當然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但是如果僅僅歸結到這里,則并未觸及問題的本質:如果僅僅是這方面的原因,那么農民完全可以通過遷徙到城市來解決這一問題。事實上,農民不斷地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享受城市更好的就業機會和公共福利,是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在城市化過程中都走過的必經之路。
表面上中國的城市化道路也與此相近,但是細細比較則不盡然。自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隨著鄉鎮企業的興起,中國農村的勞動力就開始向非農部門轉移,但是由于戶籍的限制,產生了中國特色的"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城市化道路。直到今天,數億個已經在城市里就業和生活的來自農村的產業工人,還是被稱之為"農民工"。言下之意就是,他們雖然干的是城里人的活兒,但是在身份上還是屬于農民。
如果從這個角度而言,我們就會發現,當下中國城鄉差距之所以成為問題,并不是因為國家對農業和農村的不重視,相反,可能是重視農村和農業發展的路子出了偏差,才導致現今的城鄉發展不平衡。
試舉一例,現在很多從事三農問題研究的專家和部門政府官員,還是傾向于認為中國農村的出路在于把農業搞好。認為只要加大農業投入、提高農產品(5.03,0.00,0.00%)的價格就可以解決好中國的農村問題。農業投入和農產品價格當然需要調整,但是僅僅通過這種辦法是無法解決農村問題的。從世界發展的經驗來看,沒有一個國家是能夠在農業勞動力占整個人口50%以上的情況下解決城鄉差距問題。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和地區的發展經歷表明,城鄉差距--尤其是收入差距要得到縮小,農業人口的比例須占全國5%以內。以日本為例,2007年日本的農業就業人口為312萬,占日本總人口的3%左右。
而在我國,由于戶籍因素的限制,中國的城市化還呈現出一個相反的現象。有資料統計,中國推進城鄉一體化近10年來,我國城市建成區規模擴大了60%,城市人口僅擴大了20%。這就是中國的城市化更多的是一種"土地的城市化",而非"人口的城市化",擴張的城市面積卻不能夠容納更多的就業人口。這種現象之所以會產生,并不是農民不愿意進城,而是戶籍制度限制了農民進城,或者是說城市里的既得利益者生怕農民進城會降低其公共服務水準,從而給農民進城設置種種限制。
如果這個論證成立,那么解決城鄉差距的重點并不在簡單的"工業反哺農業",也不是單純的在農村增加資金投入和加強基礎設施。甚至這些活動都會導致負面效應,因為絕大多數的人口都來到了城市,那么農村過多的基礎設施就可能會導致資金浪費。中國農村里諸多廢棄的"希望工程"就是一例,因為適齡人口不足,諸多當年通過"希望工程"而興建的中小學校不得不廢棄。相反,在城市里卻出現諸多農民工子弟無法上學的現象。由此可見,實現城鄉公平的關鍵,并不只是在于增加三農投入,而是要在戶籍這一身份限制上下工夫,就可以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功效。
戶籍問題之所以在今天顯得特別明顯,并不僅僅是"農民工"需要城市戶口,更為重要的是今天老齡化的城市也離不開這個群體。由于我國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導致今天城市里的人口出現金字塔倒掛的局面。在勞動生產力沒有根本提高的情況下,如果城市缺少勞動力的繼續供給,那么城市的繁榮也將不可持續。從這個意義而言,改革戶籍制度來的正是時候,無論是對城市居民還是外來務工人員。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