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需科學分析決策
2012年10月中旬,由住建部信息中心、信息化部信息化推進司、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等單位主辦的主題為“智慧·創新·服務”的第七屆中國智慧城市建設技術研討會暨設備博覽會” 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隆重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從事智慧城市建設的各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探討智慧城市管理體制、機制創新,交流城市信息化前沿技術,總結智慧城市建設經驗,深入開展政府、企業、和公眾之間的交流,引領促進我國智慧城市的發展。
大會伊始,九三學社中央秘書長趙勇先生在發言中說,智慧地球這一理念在2008年提出以來,已引發了全球智慧城市建設的熱潮。在我國,各地也高度重視智慧城市建設,四個直轄市中有三個提出智慧城市規劃,15個副省級城市中有10個提出智慧城市的發展戰略,例如“十二五”期間,北京市將圍繞城市智能運轉、企業智能運營、生活智能便捷、政府智能服務等方面全面啟動智慧城市建設,包括加強人口基礎數據庫建設與應用,提高人口服務和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加快電子政務和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推廣網絡上面辦公,逐步實現零距離辦事和零跑路服務,建設和完善新一代城市智能交通系統,構建網絡化管理服務和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推進社會管理和服務的信息化建設,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加強信息通訊高速網絡和樞紐建設,加快推進三網融合,完善信息安全保障體系,推動物聯網應用實踐,實現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
據相關統計,我國提出智慧城市建設的城市總數達到了154個,投資規模預計超過1.1萬億元。智慧城市建設正由大城市向中小城市、由東部向中西部發展。然而,科技的發展為城市建設不斷帶來機遇的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挑戰,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還不具備大規模建設和普及條件,這已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界各精英的共識。
哈爾濱工程大學計算機學院院長張文燚教授談到這個問題時這樣表述,“我們在發展智慧城市和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時候應該明確我們的項目范圍,不至于我們在發展的時候把什么樣的項目都往智慧城市里裝,當電子商務比較熱的時候很多人把城市里所有信息化內容都歸結為電子商務,當電子政務時候,一轉臉就貼上電子政務的標簽,我們在做數字城市建設的時候,很多東西都被貼上數字城市的符號,現在論到智慧城市了,有人說到智慧城市時候,把城市信息化所有內容都歸結為智慧城市。”這就是對目前我們智慧城市建設現狀最形象的概括。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研究部首席工程師單志廣也認為,政府部門分割導致的信息壁壘、重復建設等情況較為嚴重,重概念口號、輕行政配套、盲目跟風的情況仍很突出;有些城市在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時目標很宏偉,但卻缺乏可操作的總體規劃,缺乏基本的要素資源和支撐能力;有些地方缺乏真實需求判斷,缺乏統籌規劃和綜合協調,最終導致簡單的將各部門自己擬建的信息化項目拼成一個大包,再貼上“智慧城市”的標簽就算是智慧化了,如此造成了投入產出率十分低下;有些地方花大錢購置了先進設備,卻因為缺乏運營和運維管理的長效機制,缺乏可配套的政策和法制環境,從而使得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難以充分發揮,也難以激發全社會力量參與。
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引領智慧城市下一步的健康平穩發展,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眾多專家和業內企業代表也對此紛紛表達了不同觀點。張文燚教授談到發展智慧城市這個問題的時候強調了四點:第一,要基于城市在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格局中的總體定位,制定智慧城市發展戰略,避免貪大求全、攀高求洋,我們發展智慧城市時候一定要務實,務實的判斷我們這個城市在整個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中的地位,然后做出自己的智慧城市發展戰略;第二,結合城市人口分布和總體規模,規劃城市智慧化基礎設施的感知布局、記憶規模和認知能力,避免頻繁升級、重復建設;第三,結合城市財富儲備和消費水平,規劃城市智慧化社會服務的供給形式、規模布局和更新機制,避免孤立封閉、低端徘徊,不要小而全的發展智慧城市,我們要開放的利用附近特大中心城市的智慧設施的輻射能力來提高我們的城市社會服務水平;第四,結合城市的資源儲備和產業規模,避免內部失調、結構失衡。
工業和信息化部軟件與集成電路促進中心(CSIP)戰略研究處處長王威信博士也強調,智慧城市創建要實現體系化,從整體規劃入手,再分布實施。智慧城市建設要具有引導性,這就要考慮效果評估問題,建立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的主要目是以評促建。
關于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CSIP在廣泛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借鑒了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國軟件名城創建指標體系,總結對南京、濟南、成都的實地評估經驗,以參考北京、上海、南京、武漢、寧波等10余個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設規劃,提出了智慧城市評價指標體系第二版,包括6個一級指標,28個二級指標,89個三級指標。其中,一級指標重點考察2項軟硬件資源、3項智慧應用和1項智慧保障。2項軟硬件資源,一是全面感知、暢通網絡、智能處理等硬件基礎設施,一是資源利用、資源共享等信息資源;3項智慧應用,即從經濟、社會和民生等考察智慧產業、智慧管理和智慧民生;1項保障,即政策、組織、技術、人力、安全等智慧保障。
而作為物聯網龍頭股的同方股份有限公司也針對智慧城市建設提出自己的思路:中國的智慧城市建設不應盲目跟風,更應該是用數據說話,對城市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充分考慮城市的差異性和個性特點。同方股份有限公司物聯網應用產業本部本部技術總監趙英博士表示,建設智慧城市,提出“城市運行體針管理”就是要將城市作為一個個有鮮活生命體征的人來看待,用看得見的數據為城市管理者科學決策提供依據,統籌規劃如何為居住者提供更人性便捷的宜住環境。同方的城市運行體征管理是以物聯網技術為基礎,對城市運行狀態進行整體全面感知和智能管理,在線監測是全面感知城市運行狀態的前端觸角,是獲取城市運行體征的最前端工具,通過這些工作能夠及時、準確地獲取城市運行狀態,并且以特定的管理邏輯對城市運行狀態數據進行智能的分析。
趙英博士更進一步表達:“實現以“智慧”引領城市發展模式變革,將進一步促進信息技術在公共安全、社會管理、經濟發展等領域的廣泛應用和聚合發展,推動形成更為先進的區域發展理念和城市管理模式,這就需要我們的城市管理者所做出的決策是智慧的,而智慧的決策來自于基于案例推理(CBR)、基于指標推理(IBR)的科學推理方法:。將案例的關鍵特征提取出來,形成指標,再基于特征指標去做推理和決策。有了具體指標,才能量化和規范化推理過程。科學的推理,誕生出智慧的決策。城市指標體系主要包括公共安全、社會管理、基礎設施、行政管理、經濟發展、教育水平等六類主題,430項指標涵蓋公安、教育、城管、衛生、交通、環保等各行業政府職能部門。”
隨著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在數字城市建設基礎上基礎性和應用性等信息技術和各類信息資源得到進一步的開發利用,城市建設領域逐漸顯現智慧化的一面,城市信息化建設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城市信息化正向著智能化邁進。智慧城市建設統一標準規范和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是當前越來越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智慧城市相關技術集成方案及公眾信息服務模式的確立也迫在眉睫,智慧城市共同支撐技術發展等方向性問題也急需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給予解決。
“智慧城市”不是一個烏托邦式的空想,更需要管理者科學分析、智慧決策,城市的發展關乎我們每一個人,城市是否宜居更是判斷一個城市發展的基本條件。建設健康的智慧城市,喚醒城市的“智商與情商”,這是一個愿望,也是城市規劃、建筑設計、交通規劃以及信息設計領域所有人的一個理想。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殘障人士,一群被智慧城市遺忘的居住者
一群人聚在納什維爾的街角,有的坐在輪椅上,其他的在走路。他們手握著智能手機,陸陸續續到來,相互友好交談著;同時,有一名工作人員正在幫助他們登錄一個應用程序。他們分成小組,尋找那些具有歡迎殘疾人標志的餐館、咖啡【詳細】
莫斯科智慧城市計劃統籌各領域400多個項目
莫斯科信息技術局局長阿爾喬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