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大師張永和:北京密度還不夠
日前,張永和攜其“非常建筑”工作室在尤倫斯舉辦了首次大型回顧展,大展廳變成六個庭院般模塊組成的胡同,陳列著裝置、建筑模型、設計圖紙等,全面展示了他近三十年來在建筑設計領域里的實踐,該展將展至12月2日。
建筑設計代表作之一《長城腳下的公社之二分宅》。
在接受記者專訪時,張永和談到了對城市規劃的看法,在他看來,沒有密度就沒有城市,北京如今恰恰是還不夠密。而對于自己在瓷器、服裝乃至微電影等多方面的興趣,他也指出,不能以“追求成功”作為唯一的價值觀來評判,真正的“正業”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 人物名片
張永和的跨界設計《葫蘆餐具&酒具》
張永和說他不喜歡地標性建筑,他說:“我就想蓋為了生活的房子。”
建筑設計師。著名建筑師張開濟之子。1956年生于北京,曾先后在國內及美國的大學學習建筑,1996年回國發展。他是第一個在國際著名院校建筑系(麻省理工學院建筑學院)擔任院長的中國籍建筑師,2011年成為建筑界“諾貝爾”普利茲克獎評委。曾多次參與國際建筑及藝術展,并獲過美國及日本多項建筑設計獎。
“不理想城”
事實上北京是不夠密
記者:此次展覽中的“不理想城”部分,是希望在城市規劃不盡人意的情況下給出一些規劃?
張永和:可以這么說。你知道,當建筑師設計特別重要的公共建筑時,是有一定能見度的,給人以決策者的印象。實際上,建筑師在整個城市決策過程里,扮演的角色很小。
國內有些城市的蓋法,不是在城市和建筑的基礎上做的,更多的是政治、經濟方面的考慮。至于宜居的概念,現在才開始有一點兒。
我工作的環境就是基于現在這個我并不能認同的城市,可這并不意味著一個建筑師不去想辦法把這個城市的建筑與環境建造得盡可能好一點,哪怕只是在一個房子、一個社區里。
記者:在你看來,一個“理想城”應該有哪些指標?
張永和:這個指標不是一個絕對的數。現在最需要有適當的密度。大家都認為北京太密了,但事實上北京是不夠密,所有東西都拉得太遠,造成了不舒服、不方便。一堵車大家就認為是密度造成的,其實不然。沒有密度就沒有城市,怎么密需要設計,不是簡單的密。密度對了,城市根本不用依賴汽車。
保護老城是另一個話題,目前也沒太多可保護的了,已經支離破碎了。如果真的對中國文化負責,應該考慮把老城區里大概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以后蓋的房子全部拆了,街道寬度縮回去,完全恢復原樣。城里那些與老北京毫無關聯的房子對北京原來的城市肌理破壞太嚴重了。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韓國光教 Galleria 百貨公司大樓
2020 年 3 月 25 日 – 由 OMA/克里斯·范杜恩(Chris van Duijn)設計的 Galleria 百貨公司在首爾南部的新市鎮光教正式開幕。 Galleria 光教店位于這新城市發展區的中心,周圍被高層住宅包圍著,石塊般的外形賦予其自然氣質,使之成為光教居民生活的一個焦點。【詳細】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