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資本“扎堆”造就苗木“新貴”
一個傳統的產糧大鎮從去年開始大搞苗木產業招商引資,僅一年多時間就集聚了20多家企業,投資超過7億元,建成近萬畝的苗木基地,這其中蘊藏怎樣的產業發展路徑和市場變局,記者日前來到廣饒縣李鵲鎮進行采訪。
農民無需投入可獲“噸糧”
10月12日,從廣饒縣城驅車沿231省道向南約七八公里,便來到東營市和廣饒縣“南大門”李鵲鎮,穿鎮而過,路兩邊冠以“××苗木”、“××園林”的企業間隔不遠便有一家。
記者來到一家名為博綠園林的企業,門面不大,進來才發現占地在千畝以上,園中綠意盎然,兩旁有栽植不久的白蠟、國槐,也有移植過來的海棠,一些樹下還養著雞鴨。
55歲的西大村村民孫國祥正在路邊栽植小葉黃楊,他告訴記者,自己家的8畝土地就在這里西邊不遠,原來一直種小麥玉米,去年初全部放到了鎮上的土地流轉服務中心,鎮上又將土地流轉給了這家企業;孩子現在廣饒縣上班,自己和老伴閑著沒事,就在這里打工,小工60元一天,如果是包工,一個月能掙2000多元。
土地流轉的價格是多少?孫國祥說,是按照畝產“噸糧田”的價值來折算,小麥玉米各千斤,到鎮財政去領取。記者有些吃驚,按照目前的糧食價格,噸糧超過2300元。記者了解到的山東各地土地流轉價格,根據區位、土壤、配套等條件不同,流轉價格一般在400-1000元不等,超過2000元的不多,而且一般都是在高效特色農業比較發達的村鎮,比如蔬菜專業村、特色養殖村等,以糧食為主的地區這樣的價格很罕見。
記者又問了幾名干活的村民,發現當地村民自有土地仍基本上種植糧食,無論土地已流轉還是未流轉的村民,都對噸糧的流轉價格很滿意。前大村村民焦愛華說,如果算上投入,種糧食一年只能“閃一季”,即純掙1000多元,現在不用投入和人工就能收獲"噸糧",多掙1000多元且旱澇保收。
在李鵲鎮土地流轉服務中心,記者了解到,從去年開始,對苗木產業項目用地統一按每畝“噸糧”價進行流轉,只能從事苗木花卉種植。具體是企業提出申請后,在服務中心監督下,村集體與占地企業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后,再由村集體與各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嚴禁私自簽訂用地協議。這樣一是保證了農民的利益,也避免了參建企業“哄搶”重點地塊。特別是將流轉地塊內的村集體生產路、溝橋涵、閑置荒地等占用的土地明確為村集體所有,并進行重新測量確權并發放流轉金,年可增加集體經濟收入220余萬元,空殼村一年中減少了20多個。
企業從黑色產業轉向綠色產業
當前苗木市場出現了一定的波動,企業高價流轉土地搞苗木是否意味著較大的風險。
60歲的崔衛東原本是另外一個市的林業干部,退而不休來到博綠園林成為一名項目經理。他告訴記者,企業與農民的不同在于抗風險能力較強。就苗木而言,前兩年山東很多地區農民種苗木賺了大錢,于是各地一哄而上,今年由于市政園林工程減少、苗木供應偏多,已經出現行情下滑,特別是小苗,以冬青為例,一米半的年初能賣到5元一棵,到現在只有1.5元,但大苗和部分特色高檔苗木,價格仍然堅挺,比如這里大株的海棠能賣到上萬元。大部分老百姓往往只能育常見樹種,且一兩年沒有收入就不愿意投入了;而有實力的企業看到了這個行業的潛力,能夠聘請有經驗的專家團隊,并立足于5-10年按批次出苗,自然能有效抵御苗木市場行情的波動。
記者隨后來到裕茂園林,160多畝的園子里北美海棠、櫻桃、紫葉李等數十個新特苗木爭奇斗艷,且與景觀石、盆景相結合,令人賞心悅目。企業老總宋建國告訴記者,自己原來搞煤炭運輸,從事的是黑色產業,現在想轉到綠色產業上來。對于記者以噸糧價格流轉土地是否有錢賺的疑問,他笑著回答,看來政府還是要向著農民多一點,但一方面政府出面減少了企業一家一戶流轉土地的麻煩,另外他看好庭院綠化的市場前景,且從事這個行業沒有賺“快”錢的打算。
與我省其他苗木產業重鎮往往是自發形成不同,李鵲苗木產業發展僅有一年多時間,且走的是招商引資堅持公司化運作的路子,目前該鎮已統一流轉土地1.3萬畝,共引進23家企業投資建設苗圃,其中本地企業11家。這些企業原來大多并不從事苗木行業,過半為工業企業轉型發展,其他則是農業產業化企業和商貿企業延伸發展。此外,還有七八家企業已經在鎮土地流轉中心提出申請。
農業園區化
帶動三次產業融合發展
企業想轉型,農民要致富,而中間撮合、協調農企關系的,自然是黨委政府。與李鵲鎮黨委書記趙軍元一席談,讓記者對該鎮的產業發展選擇有了更深的認識。
李鵲土質肥沃,水澆條件好,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曾是全省第一個噸糧鄉,到現在7萬畝耕地多數仍種植糧食作物;李鵲距離廣饒縣城不到10公里,且處于水源上游,不允許發展化工類企業。由此,李鵲在廣饒縣的定位是主要發展種植業,但當地除了糧食、蔬菜外,林業以種楊樹為主,樹種單一,景觀、生態效果差,2007年到2009年,每年光防治美國白蛾就要花130多萬元;近年來楊樹效益低下,2007年每方楊木售價約為1000到1200元,現在只有400多元。幾年前政府為了鼓勵種樹改善生態,種楊樹還有部分補貼,現在也沒有了,部分農民已經開始殺楊樹了。
經過一番調研論證,李鵲鎮的發展思路確定為“東菜西糧,沿線苗木”,糧食5萬畝,主要搞糧食育種和直供糧基地;此外搞5千畝優質大棚蔬菜和1.5萬畝優質苗木花卉。趙軍元認為,農業發展模式轉變必須走園區化的路子,首先是調優結構,園區里面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而未來的李鵲,就是一個7萬畝的大型現代農業產業園區。
中秋節前,鎮上邀請當地三家銀行行長與鎮上的苗木企業開了個銀企政座談會,會上有三個共識:當前經濟形勢復雜,企業要減少對外的擔保;國家扶持高效生態農業,將來肯定是政策上的一個出口,發展林業產業特別是林下經濟,捆綁起來做項目,爭取國家資金支持,當地政府要有所作為;鎮上苗木企業與銀行對接開展林權抵押貸款,并可以聯保聯貸。會后大家普遍反映是:非常給力!
趙軍元表示,下一步的打算是將李鵲打造成為黃三角地區有影響力的集種植、繁育、交易于一體的苗木花卉集散地。繼續按照公司化運作模式擴建苗圃,同時加快推進10萬平方米智能溫室育苗、黃河三角洲苗木交易市場建設,提升產業發展層次,以苗木基地為發展新平臺,對接旅游觀光、休閑娛樂、餐飲服務等項目,拉動農業向特色化、產業化、市場化發展。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山東12個縣(市)達到省級園林城市標準
近日,山東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關于對2018年省級園林城市(縣城)評價情況的通報》。 根據《山東省城市(縣城)園林綠化評價辦法》(魯建城建字〔2017〕18號)要求,我廳組織開展了2018年省級園林城市(縣城)評價工作,現【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