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城市建設應城郊化與城市化并行
應當指出,從單一中心城市向多中心城市轉變,是世界特大城市空間結構形態演變的客觀規律。此前中國已有多個特大城市(例如上海、成都、武漢等城市)試圖向著這個目標發展,但至今還沒有一個城市取得成功的經驗。實踐經驗證明,多中心城市建設固然能夠縮短圍繞次級中心內部交通出行的距離,但次級中心與原有中心的交通聯系依舊存在(只是密度有所減?。?,而各次級中心之間又會產生新的聯系,從而潛伏著更大范圍內交通擁擠的因素。事實上并不存在一勞永逸的發展模式,舊的矛盾解決了,又會產生新的矛盾。況且一些試圖建立多中心城區的試點城市的規劃,都是把目標定在由單一中心城市向主中心與次中心相結合的多中心轉變。例如,溫州市的城區空間結構是形成一個中心、6個副中心、50個區域性中心的格局。大連市提出建設一個城市綜合中心、4個城市副中心和4個市級專業中心。而廈門市規劃部門則認為,保留主中心城區與次中心城區(即島外四個新城區)的結果,必然是強化主中心區的集聚功能,不利于緩解島內(即原中心城區)的壓力,因而提出建立“雙心”(即島內一個中心、島外一個中心)的空間布局與城市規劃。
筆者認為,根據城市化的客觀規律,中心城區的集聚功能是不可能無限地強化下去,到一定的臨界點,其集聚效應必然逐漸向擴散效應轉變。廈門市委、市政府順應城市化發展規律,提出島內外一體化的發展戰略,至今雖然只過去5年時間,島外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4個新城區建設粗具規模,過去集中于島內的制造業,基本上已經遷移到島外,島內許多高等學校相繼遷移到集美區落戶,島外建設步入高速發展的軌道。從總體上說,島內與島外的差別呈現著逐步縮小的態勢。隨著廈門區域城市化的發展,島內與島外以及市區與郊區的差別將會逐步縮小。
如果說,以往城市區域的顯著特點是人口密度從市中心(島內)向外梯度遞減,而且降幅很大,那么當市中心(島內)人口密度集聚到一定程度,再往后發展下去,城市中心的密度必然會逐步減小,郊區的人口密度必然會逐步上升,而且上升到一定階段,中心城區還有可能出現某種程度的“空心化”。國外有些學者把這種現象稱為“中心城市郊區化”。發達國家城市化的實踐經驗表明,當城市化發展到一定階段,必然會出現逆城市化或城郊化。這是因為伴隨著中心城區的過度膨脹,難免會產生“大城市病”,諸如居住擁擠、房價高漲、交通緊張、環境污染等等。城郊化作為城市化的延續和深化,對城市居民意味著生活質量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優化。城郊化現象的出現,不僅僅是城郊地價、房價便宜,同等支付可以獲得更大、更好的住房,而且遠離過度密集的中心城區,空氣新鮮,陽光充足,回歸自然。城郊化與城市化并行,有利于城市化的興利除弊。城郊化并不是城市化的降格,而是城市化的提升。
應當認識到,中心城市與人口規模并沒有絕對的依存關系。新加坡只有300多萬人口,我國香港只有700多萬人口,卻可以成為全球的中心城市。沒有發達的金融、保險、證券、物流、商務,就很難發展成為中心城市,發揮中心城市的作用。就國內而言,相對于一般城市,中心城市是指在經濟上起著主導地位,在政治和文化生活中起著關鍵作用,具有很強的集聚力與輻射力。從區域角度看,區域中心城市是經濟區域中經濟發達,功能完善,能全面滲透和帶動周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行政社會組織和經濟組織的統一體。中心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區域經濟的一個增長極。根據中心城市的內涵,要在面積為1600多平方公里的廈門,構造兩個中心城市,并不是容易實現的目標。況且,要建設雙心城區,即島內一個中心區、島外一個中心區,那么,島外的中心區的基點放在何處,也存在不確定性。為此,筆者認為,廈門可考慮以大手筆做好城郊化與城市化并行這篇大文章,城市規劃部門要因勢利導作出全面規劃。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