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遺產活化是重建古城的關鍵
各地陸續推出的古城重建計劃,本質上都是在借恢復古城面貌來促進當地經濟的新發展。但在此過程中,遺產活化應成為關鍵。這既是現代城市產業結構多樣化的需要,也是文化復興的需要。
不久前,一則“河南開封千億豪賭,四年重造北宋汴京”的新聞引發爭議。據報道,開封市欲投資1000億元將老城區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實景人文旅游勝地,重現北宋“汴京”時期盛景。對此,開封方面做出澄清稱:他們并不是想要復制一座“汴京”城,而是要借助老城區棚戶區改造,實現城市在內在風格上的統一。
事實上,上述倍受爭議的古城重建現象并非個案。近幾年以來,重慶、西安、敦煌等地陸續都在進行古城重建的規劃,也都紛紛計劃投入巨額資金來恢復當地古城風貌。古城再造計劃其實早就在各地展開。
多年來,由于文化遺產的世界性和唯一性,使得我國許多有著古都之稱或歷史文化名城之實的大中小城市,在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利用中進退維谷。很多古城做了大膽的嘗試,耗資巨大的“復古”式發展掀起了一股熱潮,但在社會上,卻引發不少爭議,看法褒貶不一。
大同、開封,以及最近的洛陽隋唐古城規劃,還包括已經做出來的臺兒莊古城、北京密云古北水鎮等,這種用古代形態的東西來實現今天城市的發展目標,似乎已成為目前國內很多城市發展所選擇的道路之一,為什么會這樣選擇?我覺得有以下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中國整個社會已經發展到了產業和城市轉型的時代。城市從工業轉向現代服務業,從制造業轉向現代服務業。為什么前面30年沒有那么多城市恢復古城,而反倒把古城、老街道拆掉,現在卻又重新建呢?這些都和不同時期所處的大的歷史背景有關。前面亂拆是處于工業化的大背景下,存在盲目性;現在是處于產業結構調整的時代背景下,重建同樣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因為后工業化時代是用現代服務業帶動城市發展,所以古城重建對現在的一些地方政府來說,不一定都是出于古城保護的角度,更多的是寄希望于古城恢復來實現當地文化產業、房地產、城市綜合經營的新發展。
其次,改革開放30多年來,各地政府手里或多或少掌握了一定的財力資源,所謂集中財力辦大事,為了政績,一些地方政府總希望有一些大動作。以前的大動作可能是建開發區、修馬路,現在則要把城市整體進行文化方面的包裝,這也是一種選擇。在古代,講的是盛世修志修廟,到了現在,則講的是盛世修城。只不過,現代修城和古代修廟目的完全不同。現代修城更多的目的是借此來振興地方的文化產業。
最后,一些城市當前缺失對本地文化的自信。1949年以來,城市現代化進程對中國傳統風貌、傳統文化帶來了極大的破壞,使得中國很多城市失去了對本身文化的自信。正是由于很多地方對本地文化的不自信,所以才希望恢復古代最輝煌時期的風貌來重塑。
其實,任何一個地方的古城重建,建的都不應該是簡單的古城本身。一個古城墻,哪怕只剩下遺址,只剩下城根角,亦或是一磚一石,但它仍是歷史信息的一種遺留。現在有些城市的復建卻一點找不到當年古城的影子,只知道位置在哪里,然后按照古代的風格把它建起來,但它仍是現代的建筑,現代的材料,現代人的勞動,和古代的古城幾乎沒有一點關系。
在古城恢復的同時,首先要想清楚其功能何在。到底是做商業區、居住區,還是文化創意園區、旅游區等等。不過,大規模的古城重建,往往都是將這些功能綜合表現的。另外,不是先去考慮建城墻、古街,而是首先研究本地居民和外來游客分別都有什么需求,再根據這些需求來作配套和業態設計。比如在洛陽隋唐古城規劃中,對于天街中軸線做完概念規劃之后,緊接著又進行了修建性規劃,進而做好了業態規劃。
各地方在做古城重建時,同時還要做綜合性考慮,既要有現代的功能設計,也要有視覺景觀,要有現代化的功能與之相呼應,而不是一味地用古代的東西。對歷史街區而言,通過合理使用現代手段,街區會變得更有活力。
總而言之,遺產活化才是古城重建的關鍵。它既是現代城市產業結構多樣化的需要,更是文化復興的需要。在重建過程中除了要把古代的形態和今天的生活緊密合理地結合在一起外,同時也必須要結合地方特色,強調其中的一些主題,進行差異化開發。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廣東佛山全球征集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
佛山市國土資源和城鄉規劃局網站近日發布國際競賽公告,面向全球征集佛山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啟動區城市設計方案,公告還披露了三龍灣高端創新集聚區規劃范圍以及項目情況。【詳細】
河南城市設計有了指導規則
11月20日,記者從(河南)省住房城鄉建設廳獲悉,《河南省城市設計導則(試行)》已經正式發布,這標志著我省城市、縣城規劃區內城市設計的編制、審批和實施有了指導規則。【詳細】
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主賓城市確定為墨西哥城
北京國際設計周組委會21日發布消息稱,墨西哥城近日正式受邀成為2019北京國際設計周的主賓城市,設計周由此迎來創辦以來首個來自美洲大陸的主賓城市。【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