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松院士:生態城市建設需更新觀念
“十二五”是城市實現優化提升、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諸多城市已把生態建設列為工作重點。作為長期從事城市與人類密集區“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理論、方法及產業生態工程集成技術研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在此次中國城市規劃年會上圍繞城市復合生態與生態基礎設施的主題,從生態擁有什么樣的內涵、生態城市具備怎樣的特征和城市生態所面臨的問題等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
“目前我國正處于城市化快速發展的階段,強烈的現代化需求,密集的土地開發活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和高物耗、高污染的產業發展模式,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資源耗竭、環境污染、自然生態退化和人群健康受損等問題。”王如松表示,由于這些城市問題出現的生態根源在人,因此,更新人的觀念、調節人際關系、誘導人的行為、提高人的素質、開化人的文明,是生態城市建設的核心。“在更新觀念的同時,人們還需要對城市生態進行修復。城市生態修復應該包括對自然生態、產業生態、經濟生態以及人文生態的修復,處理好‘綠韻’即藍天、綠野、沃土、碧水和‘紅脈’即產業、交通、城鎮、文脈的關系,規劃好交通等基礎設施,注重城市文化的傳承,構建結構功能完善的城市生態系統。”
王如松還提出,評價一個城市生態品質高低不僅要看其“木桶”的長邊,還要看其短板,所以生態基礎設施、生態人居環境、生態能力建設是城市生態文明的建設指標。他特別強調,在生態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要建設好包括流域匯水系統和城市排水系統、區域能源供給和光熱耗散系統、城市土壤活力和土地滲濾系統、城市生態服務和生物多樣性網絡、城市物質代謝和循環系統、區域大氣流場和下墊面生態格局等;通過城市的水、土、氣、生、礦五大生態要素的支撐能力,以及腎(濕地)、肺(綠地)、皮(地面及建筑物表面)、口(資源和廢棄物進出口)、脈(交通和水系)五類生態設施的服務功能,維持城市生態系統的活力和可持續性。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