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文物建筑 亟須消除制度短板
兩處老上海建筑,牽動著市民的心:順昌路上的天廚味精廠舊址,董家渡咸豐年間的沈宅。目前,沈宅大半被拆毀,只剩下部分梁架;天廚廠也被納入拆遷范圍。吊詭的是,兩處建筑都被列入上海不可移動文物名錄。黃浦區文化局稱并不知道沈宅正在被拆除;而黃浦區規劃部門表示,不知道要整體拆除的地塊里還有天廚廠舊址,更不知道它已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目前,沈宅的拆遷已經被叫停。
很難想象,如果沒有熱心網友的及時呼吁,以及媒體的跟進,兩處文物是否會悄無聲息地消失。事件證明在保護不可移動文物方存在制度性短板,需要我們嚴肅對待,理順機制,強化文物保護部門的地位。
首先是文物保護與早先規劃的沖突。早在2002年,沈宅所在的地塊便被列入了拆遷范圍,但直至今年3月,沈宅才被列為不可移動文物。拆遷規劃在前,文物認定在后;改規劃,還是拆文物?認定為不可移動文物之后,地塊又正逢拆遷,文物部門卻不知情,該怎么辦?規劃和文物部門之間缺乏信息共享、管理協作,難免讓文物遭殃。
其二,是“不可移動文物”的尷尬地位。我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尚未核定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的不可移動文物,由縣級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門予以登記并公布。從“不可移動文物”到“文保單位”有一個過渡期,問題也就出在這里,甚至連文物部門內部的理解也有分歧。黃浦區文化局認為:天廚廠舊址確實被列入全市4422個登記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點,但“它并沒有被市、區等政府部門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或登記為不可移動文物,因而,它還算不上法律意義上的文物保護單位”。但上海市文物局認為,既然列入不可移動文物普查點,那就已經過市文物主管部門驗收。根據《文物保護法》第26條規定:使用不可移動文物,不得損毀、改建、填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動文物。
制度有短板,溝通有問題,但保護文物才是最高的價值。吳蘊初一手創辦的天廚味精廠,忠實地記錄了上海作為“中國近代工業搖籃”的歷史。沒有它,我們無力回溯那場轟轟烈烈的“佛手味精”大戰日本“味之素”的國貨運動。150年前福建商人在上海老城廂建造的沈宅,則顯示了福建移民在這座移民城市留下的足跡。沒有舊宅的依托,我們難以理解上海海納百川的氣質。可以說,上海4422處不可移動文物,像一枚枚琥珀記錄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復制性。然而,現在沈宅幾遭拆毀,天廚廠舊址也岌岌可危,這讓人痛心。
我們的規劃等職能部門應轉化觀念,在文物保護上更積極,主動跨出一步提供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不是“負擔”,而是財富,一旦納入新規劃中將顯著提高地區格調。以浦東洋涇鎮的改造來說,整體拆遷卻保留了民國建筑——農業銀行洋涇營業所舊址、李氏民宅這兩處不可移動文物,圍繞著這兩所老建筑建起了商業設施和公共綠地,突顯了古鎮的底蘊。在陸家嘴的玻璃幕墻大廈森林中,老建筑吳昌碩紀念館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
如果能真正形成守衛文物的共識,我們就有了制度上的合力:理順文保機制,部門之間信息共享、官民之間良性互動。“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保護文物才是彰顯城市精神文明最高價值之所在。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
2月14日消息,著名體育評論員姬宇陽在微博中透露,上海浦東足球場項目規劃設計方案正式獲批,作為上港新主場,浦東足球場是能夠滿足FIFA國際A級比賽要求的專業足球場,球場固定坐席數為33765個。(圖片來自姬宇陽微博)【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