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名品國蘭市場跌入低谷
近日,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云南名品國蘭交易已跌入谷底,市場門可羅雀,交易量和交易價格都大幅下跌。
在大理蘭花苑,買賣蘭花的消費者寥寥無幾。一位蘭苑主人告訴記者:“現在蘭市與股市一樣,給人的感覺是黑暗到伸手不見五指,是大蕭條時期。因此不知說什么好,總之一個字‘急’啊。”
鶴慶縣國蘭品種繁多,精品薈萃,品位高,養殖量大,被譽為“名蘭之鄉”。2006年,全縣國蘭銷售額達17億元左右,自2007年以來,國蘭市場持續低迷,全縣國蘭銷售額也不斷下降。據鶴慶縣蘭花市場提供的統計結果顯示:近日上市交易的國蘭品種、交易量和交易額分別為13種、600苗和2.45萬元,而去年同期為26種、458苗和4.93萬元,交易量增加但交易額大幅度減少,說明單苗價格大幅度回落,其中中等苗勢的‘心心相印’、‘荷之冠’和‘玉兔’每苗由去年同期的200元、1.28萬元和600元分別下降到100元、4200元和390元。
昆明春城蘭都的交易情況同樣不容樂觀。一位蘭友告訴記者:“過去大家都認為蘭花的價格下降到一定時候就會有大量的消費者購買,現在看來是錯了,有好的項目還是轉行的好,現在養蘭的利潤還不如養豬高。”
“現在給人的感覺是,養花的人越來越沒信心了,市場冷清,花價下滑,在國蘭上想賺錢真的很難。我過去一直鼓勵國蘭的產業化發展,現在發現國蘭產出后銷路卻沒打開,原有的市場被科技苗破壞。”蘭友張云說。
昆明蘭友李鵬進入蘭界快10年了,目前種有‘荷瑞’、‘恨太高’、‘千禧梅’等12個品種。他說:“不想養了,給錢就賣了。我認為所謂的愛蘭是假話,大家更看重的是蘭花背后的經濟利益。一旦蘭花不能帶來經濟利益,愛蘭的人就大大減少。”
昆明蘭花網負責人王文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開口就說今年的國蘭市場太蕭條了,好多品種都沒人購買。他說:“前兩年,我們通過網絡和基地銷售的國蘭每個月都有七八十萬元,今年以來沒有一個月突破5萬元。現在單苗價格在百元以內的稍微有點交易,千元以上幾乎都是有貨無市,我們兩個多月沒有做成一單單苗價格在千元以上的交易了。”王文才認為,導致蘭花市場蕭條的主要原因是經濟蕭條和百姓生活成本增加。國蘭是觀賞品,不是生活必需品。現在生活成本很高,對可有可無的國蘭消費必然造成影響。
此外,一些國蘭愛好者認為是科技蘭對傳統國蘭市場產生影響。一位蘭友告訴記者:“就目前的技術而言,人工雜交成熟的一個果莢通常可獲得1000多個小苗,從種子播種到培養基上長出小苗,這個過程一般需要3個多月;從播種到組培苗出瓶,整個過程約耗時1年左右;從組培苗進入溫室培養到開花,通常需要3年時間,也就是說一個雜交產生的新品種可能經過5年的培育就能形成規模。目前蘭花組培技術已基本成熟,組培技術將在國蘭產業化進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不久的將來各種優秀的國蘭也就能像蝴蝶蘭和大花蕙蘭那樣供人們一次性消費。”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云南省第一個以濕地命名的保護區
高原出平湖,難能可貴,于是人們習慣性地把這些大湖大河稱為“海”。知名的麗江拉市海,不是海卻有比海景還要美的海景。【詳細】
要想做好苗木產銷,不了解市場環境不行
眾所周知,產品的銷售取決于市場的需求,而市場需求的變化又受制于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苗木產品作為一種生態建設的基本材料,最終都是要銷往建設工程的,因此,一些國家政策、政府行為、社會趨向等宏觀因素的變化對其影【詳細】
云南:設立鮮切花高鐵快運物流園區
云南是亞洲鮮切花交易中心,與南美洲的哥倫比亞、厄瓜多爾及非洲的肯尼亞并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