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標建筑難見本土設計師 才華被遮蔽還是有差距?
2012-10-06 08:36:00 來源:北京日報 瀏覽次數:
據寧波博物館副館長,曾負責該館籌建工作的錢路介紹,2005年寧波博物館招標時,曾設計首都博物館的法國AREP公司和曾參與國家博物館設計的德國GIP公司都來參加競標,最終,王澍憑借其“新鄉土主義”的想法,被專家評審團評選為第一名。
“招標開始前,我們為參賽的各國設計師安排了寧波歷史文化的考察。但有的外國設計師把博物館設計成廠房的樣子,我們覺得這樣不能體現本地文化。”
不過,在當時的市民投票排行中,排第一名的不是王澍的作品。
在他的方案里,最具寧波地域特色的瓦爿墻被用作博物館外墻。而且,墻上用的老磚瓦都是寧波舊城改造中拆下來的廢棄物,這些磚瓦從漢代到清代中晚期都有,用在博物館的墻面上,更能體現出這是個收藏歷史記憶的地方。錢路覺得,建筑內部也充滿美感。王澍拿竹子做模板,用水泥澆筑墻面,等到把竹子拿掉,竹竿自然的弧度就留在了墻面上。“自然的肌理非常美。”錢路說,“每天工作在這里,還能感受到很多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舒服”。
據錢路介紹,王澍的瓦爿墻想法早就存在于他的頭腦中和圖紙上,直到寧波博物館采納他的方案,才有了實施的機會。可見,只要有好的想法,有了機會,本土設計師也能拿出好作品。
更多的機會意味著更多更快的成長。
就拿武漢琴臺大劇院的設計者、廣州珠江外資建筑設計院院長黃捷來說,他設計的琴臺大劇院,是新世紀第一個由本土設計師設計、建造的現代化劇院。2003年,他憑借對本土文化的深入理解,在國際招標中拿下了這個項目,那時他還是第一次設計劇院。到了廣州歌劇院招標時,黃捷雖然未能中標,但他憑借在琴臺大劇院積累的豐富經驗贏得了與扎哈合作的機會。“我把為設計建造琴臺劇院畫的圖紙攤了滿滿一桌子,十幾盒子,她們當時就決定合作了。扎哈設計的劇院也是第一次落地,很多方面都沒經驗,當然愿意找有經驗的人合作。”廣州歌劇院之后,黃捷中標長春凈月潭保利劇院的建筑設計,如今又殺入了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建筑方案競賽的最后一輪。
培養高端設計人才應是國家戰略
建筑是一門綜合藝術,本土建筑設計師的崛起,也不能僅僅靠個人努力。
齊欣在諾曼·福斯特建筑事務所工作多年后回到國內,曾擔任清華大學建筑學院老師。由于學生們都知道福斯特的大名,便有學生問齊欣:“您會不會把我們都帶得像福斯特一樣?”齊欣回答:“別說我帶不出來,就是福斯特來,他也帶不出來。”他的意思是,建筑設計師的培養,靠的是深厚文化的蘊育,創意思維的開發,這不是一兩個老師能夠給予的,需要國民素質的進一步提高,整個社會對建筑文化的認知等等。
“一個大師級團隊,應該包括搞哲學的、藝術的、歷史的,還得有領導者。當然,高品質團隊的設計費也不是一般甲方能負擔的。國家應該把培養高端設計人才作為一個戰略。”說這話的,是近年來崛起的一家本土建筑事務所都市實踐建筑設計咨詢公司合伙人的王輝。這個公司曾設計了唐山博物館、唐山城市展覽館、深圳大芬美術館、深圳華·美術館等多個公共建筑項目。王輝覺得:“在中國各地建設最活躍的年代里,如果我們錯失機會,沒能培養出具備國際水準的本土建筑師,那就是辜負了本土設計工業。”
對于培養人才,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副院長崔愷深有體會,“其實,世界各國能走到國際市場的建筑設計師也只占總體的5%。應該立足本土,改善環境,而不是去拿金牌。”
現在,有些業內人士已經行動起來,馬巖松的MAD事務所舉辦比賽為獲勝者提供出國游歷的機會。也有不少人從年輕學子身上看到了希望。“現在的學生,你給他講一個優秀建筑,他首先問,老師你去過沒有?如果你沒去過,他們就會離開教室,自己回去看書。”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總建筑師崔光海,同時也是擔任清華大學公共文化建筑課程的老師。他發現,隨著我國國力增強,人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年輕學生有更多機會四處游歷,他們對文化的思考也更加獨立自主,這些都讓他感到:“現在這一代,很有希望。”
記者手記
如何滿足大眾對建筑的審美需求?
近年來,各地大型公共建筑給予很多普通民眾的感覺,無論它們出自本土還是外國設計師,都具有相似的審美特征,也就是偏西化、偏超現實的審美趣味。這樣的審美趣味,與中國本土的審美趣味和審美期待是有差距的。這或許就是一座新的建筑落成后往往受到許多普通民眾譏諷的內在原因。
很多建筑設計師都承認,無論中外,真正吻合當地歷史文化和城市發展,又極具美感的建筑并不多。民族風格不是一個標簽,找一些民族元素貼在建筑外表是不可以的。能設計出從內到外都很中國,又高于一般期待的當代建筑,需要大智慧。沒有這種大智慧,退而求其次,便是追求自己的個性,把個性融入自己在世界各地的作品中去,就成了很多建筑設計師的選擇。
建筑的美,需要設計者和觀賞者共同接受才行。也有很多設計師抱怨,在國內,賣得最好的永遠是新材料、新概念,財富新貴們以此彰顯自己的財富和品位,這就迫使很多本來很有文化追求的設計師不得不就范。而理想的創作環境,恐怕還需要很多時日才能培養出來。
把民族建筑文化與世界趨勢比較好地結合起來,需要建筑設計師從文化傳承中吸收外來文化的優點,完成現代民族風格轉變的。這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和學習。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