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武漢”成長基因之工業遺產保護現狀
2012-09-28 08:49:44 來源:互聯網 瀏覽次數:
去年4月起,市規劃局、文化局、老科協等單位開始了這場大“選秀”。“海選”基于武漢市志工業志,以及各區區志的記載,調查人員從中選出了有較大影響力的工業企業。“漢口被辟為通商口岸后,外商興辦的制茶業、蛋粉加工等食品加工業就開始興起,所以起始時間選在1861年。時間選擇上一直延續至今,則是因為在改革開放時期,武漢工業也表現顯著。”
淘出了371家企業后,有關部門就開始了實地尋訪。“每家企業都需要考察,確定現存情況,但難辦的是不少地名變了,需要對照查找,有時要反復找多次。”規劃部門負責人舉例道,曾在輕工業中赫赫有名的太平洋肥皂廠,后來改名武漢化工廠,化工廠又遭遇停產,這樣勘測人員來回找了10多次才最終確定原址。
經過實地勘測后,調查組得出目前存有實物的工業企業95處,其中“一五”、“二五”時期留存最多,占全部工業遺存的63%。最終,經過專家評定和評估體系審定后,漢陽鐵廠礦砂碼頭舊址等29處被選為武漢工業遺產。
13處工業遺產13宗“最”
29處工業遺址勾畫出了近代以來武漢的發展軌跡,其中不乏享譽全國、占有重要歷史地位的企業。經規劃部門梳理,武漢具有“最”字特點的遺產有13處。
“最”字得來不易,市規劃局比照杭州、北京等地標準,考慮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經濟價值后綜合選出,它們的特點也各有側重。
在相應時期內具有稀缺性、唯一性,比如建于1908年的漢口既濟水塔,是當時武漢市最高的建筑,也是近代武漢的地標;
在全國同行業中具有代表性,在同一時期內開辦最早,產量最多,品牌影響最大的工業企業,比如位于岳飛街的和利汽水廠,生產的和利汽水是當時最暢銷的汽水飲料;
企業的建筑格局完整,代表著先進的建筑技術,比如平和打包廠,位于青島路沿線,建筑外觀具有歐式風格,內部空間寬敞,為市級文保單位;
其他有較高價值的工業遺存,比如江岸車輛廠、武漢重型機床廠(大門)、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
13處冠有“最”字頭銜的武漢工業遺產名單為:漢口既濟水塔、漢口電燈公司、和利汽水廠、贊育汽水廠、平和打包廠舊址、宗關水廠、福新面粉廠、漢陽鐵廠礦砂碼頭舊址、第一紗廠辦公樓、武漢重型機床廠(大門)、武漢肉類聯合加工廠、南洋煙廠、江岸車輛廠。
解放前工業企業八成已消亡
據市國土規劃局、市文化局、各區經信局的調研和普查,在1860年代至1990年代我市371處工業企業中,還存有實物的工業企業為95處。
從歷史工業企業的現存情況看,大部分解放前時期的工業遺存拆毀情況較為嚴重,解放前132家企業現存僅27處,80%的解放前工業企業已經消亡。而解放后的239家企業現存僅67處,72%的解放后工業企業也已拆毀。
工業遺產的保護是個世界話題。工業遺產的保護與再利用,不僅僅是使工業建筑留下來,更重要的是注入新的活力,讓其周圍的歷史環境復蘇。國內外常見的四種保護模式為:
以英國曼徹斯特科學與工業博物館(倫敦發電廠)為代表的博物館、展覽館模式;
以北京798(原國營798廠等電子工業)、南京1865(金陵機器制造局)為代表的文化產業園模式;
以德國北杜伊斯堡景觀公園(泰森煉鋼廠)、中山岐山公園(原粵中造船廠)為代表的公共游憩空間模式;
以德國奧博豪森(鋼鐵工業區)為代表的商業綜合開發模式。
雖然都是工業遺產,但在熟知武漢老房子的作家胡榴明看來,它們與武漢人息息相關,在武漢人的生活中留下了深刻記憶。
生于武漢,長于武漢的胡榴明對武漢感情至深,她曾出版《夕陽無語·武漢老公館》描摹英國駐漢口總領事館官邸等19幢老公館的興衰史;2004年開始調查探訪武漢市近現代歷史建筑,耗時7年,從文學、歷史的角度撰寫了《三鎮風情·武漢百年建筑經典》。
她說,漢口既濟水塔對老漢口人的影響最深。胡榴明說,1906年,浙江商人宋煒臣邀集浙江、湖北、江西10名巨商發起籌辦水電公司,取“水火既濟”之義,定名為“商辦漢鎮既濟水電股份有限公司”。水塔和水廠于1909年8月落成,同年9月投產供水,供水人口約10萬。水廠之設,在當年中國時間上處于領先地位,讓老漢口市民喝上自來水。漢口水塔的另外一個用途就是消防。她說,水塔也曾是漢口近代消防標志性建筑,在很長一段時期,它承擔著消防給水和消防瞭望的雙重任務,曾是大漢口最打眼的建筑。
在那些工業遺產中,很多工廠為武漢人提供了生活用品。如近代的太平洋肥皂廠、福新面粉廠、和利汽水廠、亞細亞火油公司、贊育汽水廠等,現代的還有武漢肉聯廠、鸚鵡磁帶廠、武漢電視機廠等。胡榴明說,另外,就是為武漢人提供了就業的機會。在她的家族中,就有人在平和打包廠工作過,很多老漢口人都在那里工作過。
在胡榴明看來,武漢留存至今的工業建筑,改造和利用的,有張之洞與漢陽鐵廠博物館,位于漢陽鋼鐵廠遺址;藍灣俊園居住小區,保存武昌一紗歐式辦公樓;武漢商業儲運公司青島路倉庫,保存平和打包廠全部廠房等。但這些和世界工業遺跡改造的模式相比,還有差距。
她的理解是:現代城市工廠遺跡的改造,應該是大面積建筑的保存,在保存大片廠房的基礎上,重新設計,重新建筑——保存一段斑駁的歷史,為了延續城市文明的脈絡;重建一個新的天地,為了適合城市人群的需要——城市歷史和工業遺跡,一個靈魂,一個身體,從此才能合二為一。
如今,武漢,對于工業遺跡價值的肯定,無論是從歷史學的角度,還是從美學的角度,讓人看到希望。
武漢工業遺產保護不是“一刀切”
談及遺產保護,難免會遭遇理想與現實的碰撞。在城市發展中,保古舊還是保發展,一直是個兩難的選擇。昨日,《武漢市工業遺產保護與利用規劃》研究匯報時,工業遺產的保護模式被重點提及,試圖化解這一矛盾。
嚴格保護模式:不該動的都不動
29處工業遺產中,15處為國家、省、市級文保單位、優秀歷史建筑,這些遺產劃為“萬不能動”范圍。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