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超九成受訪者直言當前城建浪費多
深圳5000萬元打造豪華天橋、山西耗資6000萬元建孫大圣故里、河南駐馬店兩億元建梁祝故里……近年來,不少地方出現建設浪費的現象。一些城市重復建設不斷;在公共設施建設上,也片面追求奢華。
近日,某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搜狐網,對6950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91.3%的受訪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設浪費現象較多。81.0%的人認為,城市建設浪費的主要表現為大搞形象工程。86.7%的人認為公共財政最應該投在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領域。
重復建設是各地民眾普遍反映的浪費問題
家住深圳市南山區的顧先生覺得,花5000萬元打造的“春花”天橋,和普通天橋相比,在通行功能上是一樣的,只是燈光等裝飾非常“奪目”。他認為,“城市面貌煥然一新固然是好事,但這么多投入是否顧及了長遠利益呢?只為了表面好看也太浪費了。”
除了豪華的公共設施外,不少城市打造的形象工程并不符合當地實際。民意中國網一位網友留言說,哈爾濱市一年霜凍期有六七個月,一些領導卻熱衷于建設噴泉景觀,“有一個廣場,建了迎賓式的夾道拱形噴泉,有7個巨大的七彩噴泉燈塔,但只過了一個冬天設備就凍壞了;還有一個地級市竟然建了幾十米長的瀑布墻,沒過幾個冬天設備也凍壞了。在滴水成冰的地方建噴泉,巨額投資怎能不打水漂?”
重復建設也是各地民眾普遍反映的浪費問題。寧夏回族自治區石嘴山市市民柳先生發現,家門口的綠化帶兩年前石砌的道牙最近又在重修,“本來沒有質量問題,可以繼續使用的東西隨便就換,這種情況我看見好多次了。”
“各部門缺乏統籌安排,‘馬路拉鏈’現象幾乎天天有。同一個地點,反復圍擋施工,今天路面改造、明天電力改造、后天修跨線橋、大后天、修地鐵……一條路一年不知道要挖多少次,整個城市成了一個大工地。”民意中國網一位武漢市網友說。
另一位來自中部省份地級市的網友反映,“前兩年,一些領導覺得雙向四車道顯示不出城市的氣派,于是,拆除了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把四車道拓展成六車道。但我們市里機動車不多,六車道上總是空空蕩蕩的。而且由于自行車道太窄,人們常常騎入機動車道中,平添了危險。面對紛至沓來的怨言,政府只好又在機動車道和非機動車道間安裝了護欄。但是,沒過幾個月,參評文明城市需要綠化面積達標,政府只能重新修建綠化帶,現在六車道又變回了四車道。”
城市建設浪費的主要表現有哪些?81.0%的人首選“大搞形象工程”;其次是“道路、管道重復施工”(62.4%);排在第三位的是“超標興建辦公樓宇”(59.5%)。接下來還有:地標性建筑淪為擺設(46.1%),豪華設施遠超實際需求(43.9%),巨資開發景區(36.7%)等。
74.1%的人認為建設浪費是因為公共財政開支被權力左右
民意中國網一位網友留言說,城市建設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但現在不少城市每屆領導都有自己的一套城市建設方案,完全放棄了前一屆領導的做法,這樣最容易造成浪費。還有一些領導為了政績,總喜歡“標新立異”,這些都導致城市建設沒有長久的規劃,對歷史建筑也沒有持續保護的意識。
調查中,77.6%的人認為造成城市建設浪費的原因是一些地方領導以“政績”為導向。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盧濟威,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一項建設工程,要先從社會、經濟、環境等方面綜合地論證它的價值,經過專家、公眾的參與,才能作出“可行”的決策。只是,我國現在很少有“不可行”的項目,領導的意志往往在論證之前就建立了,很多論證就順著領導的意思來了。
調查顯示,74.1%的人認為造成城市建設浪費的原因是,公共財政開支被權力左右;52.6%的人認為原因是一些城市公共財政預算不透明;68.1%的人認為原因是城市盲目規劃,缺乏科學性。
浙江省金華市某私企老板龔榮俊認為,缺乏問責使得重復建設等浪費現象無法得到有效遏制。“如果花錢,政府不心疼老百姓心疼,政府管得不到位老百姓又插不上手,浪費行為怎么可能被叫停?不少地方政府是受了利益驅動,因為大型工程的建設會抬升地價,平時小規模的拆建也會產生收入,重建設輕監管在所難免。”
調查顯示,75.3%的人認為城市建設浪費現象缺乏事后問責機制;59.9%的人認為一些領導忽視民意,缺乏服務意識;57.5%的人認為城市建設浪費是受商業利益驅動;52.9%的人認為原因是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機制不健全。
88.3%的人建議建立問責機制追究浪費行為
人們對政府用好公共財政有什么建議?排名前三的分別是:建立問責機制,追究浪費行為(88.3%);引入并擴大民意對干部的考核權(69.9%);進一步完善預算審批和公開機制(65.1%)。接下來還有:重大建設項目交人大審議或通過公眾聽證(64.3%);改變以GDP為主導的政績考核體系(62.3%);從實際出發,以人為本(47.8%)等。
柳先生覺得,公共財政要還政于民,“把每筆錢都公示出來,讓老百姓都能看明白,最好引入聽證制度,讓老百姓能真正參與到管理監督中。”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財政系教授陳工認為,公共財政支出管理最關鍵的是實行嚴格的問責制,要對層層承包轉包的問題重大工程追究到底;同時,要公開透明。公共財政在基本建設支出方面,事先要做可行性研究。在細化預算到“建一個大橋到底要多少鋼筋水泥,多少釘子”的基礎上,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和“表達權”;還有,財政預算應該具有法定性,一旦審議通過后,任何領導擅自對預算增減是違法的。因此,嚴格按照法律實行財政,人大認真履行監督職責是保證政府用好財政的前提。
盧濟威指出,用好公共財政最重要的是在建設城市時,實行“科學的決策制度”。重大的項目要先論證,對于“不可行”的項目,參與者都有責任阻止其上馬。公眾多層次多方向的參與,應該貫穿項目規劃建設的始終,“既可以領導主動去了解民意,也可以請不同行業的代表到‘專家組’聽證,并真正吸取有用的意見。”
“我國一些城市開始進入城市化發展的中、后期,民眾對各種設施和環境的要求開始精細化,不愿滿足于表面功夫。”盧濟威認為,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應該把前期“粗放式”的建設模式轉變到“集約式”上來,無論是建筑、市政還是綠化等,都要有“通盤考慮”,不能“各自為政”,否則就會出現盲目建設的問題。
本次調查中,有多達95.2%的受訪者認為,現在不少地方將城市的“面子”打造得光鮮漂亮,卻忽視了“里子”的建設,這已經成為城市通病。
在江蘇省徐州市某機關工作的時立軍覺得,城市的“里子”有很多方面,首先應該是“老百姓的幸福感”,“幸福感從哪來,還是政府的民生建設。老百姓最在意的是教育和醫療,因為和每個人、每個家庭都有關系;其次是住房和養老,年輕人到了適婚年齡沒有穩定的居所難免心浮氣躁,而父母都快到退休年齡了,養老固然不能全靠政府,但總要保證渠道暢通。”
公共財政更應該投入在什么領域?86.7%的人首選“加大教育、醫療衛生和社保的投入”,74.3%的人建議“重視下水道等地下民生工程建設”;64.9%的人建議“改善城市自然環境”;63.2%的人希望“免費開放更多體育健身場館”;58.9%的人建議“加強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54.9%的人希望“增加公園、電影院等市民休閑場所”;42.2%的人期待“發展精神文化活動”。
陳工認為,城市化進程不僅需要硬件配套,還需要健全相應的公共服務體系,人們才能安居樂業。正如溫家寶總理所講的“民生財政”(指在整個財政支出中,用于教育、醫療衛生、社保和就業、環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當高的比例,甚至處于主導地位的財政——編者注),一定是未來政府投入的主要方向,應該在尊重現實、保障正常運轉開支的基礎上,逐步提高投入比例。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