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中國的城市化不能以終結鄉村文明為代價
2012-09-27 09:20:00 作者:張孝德 來源:《行政管理改革》 瀏覽次數:
在今天,當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已經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我們不僅具備了從時代和歷史高度認識中國鄉村文明價值條件,而且我們也具備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振興中國鄉村文明的物質條件。從時代高度看,今天對中國農村和農民最大的反哺,不是簡單的逼他們進城,而是要在文明形態上,讓中國鄉村文明與城市文明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權力。我們要讓工業化成為振興中國鄉村文明的物質基礎、成為讓中國文明走向世界和未來時代階梯,而不是相反,讓來越來越強大的城市文明成為吞噬中國鄉村文明的猛虎。
(二)重新認識中國鄉村發展新能源優勢,把發展鄉村新能源上升到振興中國鄉村文明的高度來對待
新能源革命,正在從根本上改變著中國鄉村在工業化與城市化沖擊下的邊緣化地位。作為可再生能源的太陽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水能等能源,與傳統的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相比是一種分散性、相對均衡分布的能源,有人的地方就有可利用的新能源。而且越是人口分布分散的地方,人均可利用的新能源量越大。新能源這種特性,使農村獲得了城市不具備的優勢。而且農村使用新能源的優勢在當代中國已經成為一種活生生的現實。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太陽能熱水器生產和消費的國家。而太陽能熱水器90%以上的市場在中國農村。除此之外,另一項新能源在中國農村的發展也走在世界前列。從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發展起來的中國農村沼氣,也顯示出良好的發展前景。目前全國沼氣用戶已有4000萬戶左右,占全國適宜農戶的33%。沼氣能源在我國農村分布廣泛,潛力很大,凡是有生物的地方都有可能獲得制取沼氣的原料。因而沼氣是一種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再生能源。建1口10立方米沼氣池,年產沼氣600立方米,能滿足5口之家一年四季的燃柴和照明。農村沼氣作為一種綠色能源,還為發展豬沼、果或豬、沼、稻等循經濟提供了條件。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新能源將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農村的命運。農村將會成為引領低碳經濟與綠色消費的新生力量。
(三)大力推進中國鄉村生態產業發展,為中國鄉村文明復興奠定物質基礎
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興起的新能源革命與生態經濟,以及目前的中國經濟轉型,為邊緣化的中國鄉村產業的發展提供新的時代契機。如果說現代信息技術和交通技術為鄉村承載現代產業經濟提供了可能性條件,那么在生態經濟推動下回歸自然的低碳消費、文化性消費等,為中國鄉村生態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和動力。從目前發展趨勢看,有五類產業將會成為中國振興鄉村文明發展的新興產業:一是生態有機農業。隨著時間推移,社會對無公害糧食、有機食品需求迅速增加,高附加值的農業生態產品將成為未來生態農業產業發展的新方向。二是鄉村旅游業。我國廣袤的農村聚集了全國大約70%的旅游資源。中國鄉村旅游已經成為旅游業新的成長點。在毗鄰城市的許多鄉村的旅游已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成為帶動農村脫貧致富的一個亮點。三是鄉村手工業。出于低碳與文化品位需求,具有文化、低碳和人性味含量的手工業品,正在受到城市消費者的青睞。在需求的推動下,借助現代市場經濟、鄉村旅游業與文化產業發展的契機,中國的鄉村手工業正在悄悄地復興。目前鄉村手工業已經成為許多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四是鄉村農副產品生產與加工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具有多樣化農業發展的國家。依托各地特色的農副產品形成的生產、加工產業具有很大發展潛力。五是鄉村新能源產業。我國60%左右的農村人口仍然靠傳統的秸桿和薪柴等解決能源問題。在中國農村發展沼氣、太陽能、風力發電、微小水電、生物能源等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ㄋ模┲匦抡J識中國鄉村生活方式的價值,從天人合一、低碳化、低成本的鄉村幸福生活模式,具有城市生活不可替代的價值
基于天人合一、低碳化、低成本的鄉村生活方式為醫治工業文明病和大城市病提供了另一種有價值的幸福生活模式。
首先,鄉村特有的自給自足的低能耗、低成本消費方式,按照傳統工業化理念來衡量,是一種落后的方式,但按照生態文明觀來衡量,恰恰是一種值得倡導文明消費方式。鑒于目前食品生產過度工業化、化學化導致的食品安全危機,在西方發達國家出現了向新自給生活方式的回歸潮流。進入21世紀以來,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等出現“社區支持農業”的農產品新自給模式。在全美從事新農夫的農場約1.25萬個,新農夫運動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經出現。其次,貼近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鄉村生活,使農民擁有了城市很難獲得的有利身心健康、怡情養心的生態環境財富。田園風光、詩意山水、與自然生命和諧相處的鄉村生活,越來越成為一種難得的稀缺財富。特別是在農民溫飽問題解決之后,在“大城市病”凸顯的當今中國,農民享有的這種免費的生態環境則更加珍貴。第三,鄉村特有熟人文化環境和在漫長歷史中形成的人與自然和諧、人與人和諧的鄉土文化,不僅是中國五千年文化的活化石,而且也是醫治工業文明病的最好解藥。
我們如此評價鄉村的幸福生活模式的價值,絕不等于要走向另一個極端,即否認現代城市化生活的價值。按照生態文明觀,我們既不是讓中國的古老鄉村文明就地定格封存,也不是讓城市文明獨霸天下。而是探索一種滿足人類需求多元化的多元文明并存的新模式。
(五)把新農村建設上升為中國鄉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來對待
從解決“三農問題”上升到新農村建設,這是中央解決農村問題的一個跨越。但是,為了糾正目前對新農村建設認識的偏差,以及在新農村建設中出現的諸多誤區,需要把新農村建設上升為中國鄉村文明建設的高度來對待。
2005年中央提出的新農村建設,雖然在本意上并沒有鼓勵在盲目大拆大建、貪大求洋中把新農村建設變成簡單的農村城市化。但新農村建設在許多地方確實變成了一個簡單的以新替舊的農村城市化。造成這樣一個情況,除了認識誤區之外,“新農村”這個過于簡單的提法,也容易誘導新農村建設陷入以舊替新的誤區。
要遏制新村建設的走偏,需要把新農村建設提法上升為中國鄉村文明建設的高度來對待。中國鄉村文明建設這個提法將會給新農村賦予以下三個方面的新內涵:首先是對中國鄉村文明歷史價值肯定。二是全面系統推進鄉村建設。文明本身的內涵就是一個歷史、文化、經濟與社會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三是鄉村文明建設,鎖定了中國城市化的方向,不是城市文明替代鄉村文明,而是兩元文明共存的城市化。
(作者系國家行政學院經濟學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