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生態城市建設熱潮中的冷思考
2012-09-25 09:12:15 作者:孫剛 王睿 來源:天津網-數字報刊 瀏覽次數:
建生態設施 ≠ 高新技術投入
提到生態城市,一些地區就會聯想到高新技術或者高端生態設施。它們經常斥巨資進行技術改造,引進相關設備,一味修建高標準的綠化設施、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并不認真評估設備和技術的應用成本。“在生態城市中,技術與自然要充分融合,但高新技術的應用并非發展生態城市的全部內涵。”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指出,除了技術,規劃設計、體制機制、生態文明等構建同樣重要。
生態化發展 ≠ 犧牲經濟發展
有觀點認為推廣城市生態化就等于貧困經濟,認為生態即低碳,低碳就要犧牲經濟發展。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潘家華認為這是不對的。他說,低碳更需要高經濟增長和高生活福利,樹立生態觀念、也不可能限制常規的高能耗、高排放的產業發展,“如果沒有鋼鐵,沒有水泥,沒有重化工,我們的社會不可能發展,我們需要的是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產業,并不是完全排斥任何高耗能產業。”
生態城市范圍 ≠ 排除鄉村
有些城市在進行生態城市的規劃時,常常將鄉村排除在生態城市建設的范圍外。國際著名生態學者、美國生態城市建設協會主席理查德·瑞吉斯特反復強調,“生態城市的建設,不只有城市,還有鄉村。”國外建設經驗表明,生態城市概念中的“城市”,不僅指城市化地區,還包括城市周邊所有鄉村,應該強調城市與其周圍地域的統一性。城市與鄉村有著各自的優缺點,城鄉一體化有利于建立兼具城鄉之利而盡量避其害的人居環境。
生態城市的
前世今生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由來已久,最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計劃”的研究中被提出。生態城市是一個經濟發達、社會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生態良性循環四者保持高度和諧,城市環境及人居環境清潔、優美、舒適、安全,并依靠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人工復合生態系統。
中國的生態城市的研究起步較晚,但是從20世紀中后期到現在,以城市建設為載體的區域可持續發展,已經會聚成一股洶涌的浪潮,在中華大地迅猛展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這樣描述,“迄今為止,還沒有一項號召能像生態城市那樣在全國各地得到如此積極的相應,也沒有一項活動能如此廣泛、深刻地改變人們的行為習慣和對傳統事物的認知,這意味著無論在世界還是中國,生態城市都應該成為城市發展的努力方向。”
如今,在老一輩科學家的倡導下,“生態城市”引入了多個新觀念和方法,比如生態承載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生態足跡、生態安全和生態系統健康評估等,這對生態城市的研究和發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生態城市的創建標準從社會生態、自然生態、經濟生態這3個方面來確定,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據統計,在中國,很多城市都在致力于建設生態城市,并且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在環保部的系統里,有14個生態省、38個生態縣已作為生態城市的建設試點。
生態城市發展之路在何方?
建設 探索階段中遭遇多重挑戰
“建設生態城市如同一場自主革命,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不能正確處理好低碳的發展目標,可能會制約城市發展;反之,將有利于城市加快引進先進技術,加速向低碳能源結構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所長、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潘家華說,建設生態城市是實現中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最佳答案,然而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城市一樣,還屬于探索階段;并且與發達國家的城市相比,它們的城市化更成熟,技術研發更早,資源更豐富,人口也更少,因此倡導并實施生態低碳理念和環保節能材料相對容易。此外,再結合我國快速發展的城鎮化進程,生態城市的建設并非一帆風順。
專家們紛紛指出,中國目前有2.3億流動人口,而這些人中超過70%是從農村流向城市,大規模的流動人口使城市人口承載能力趨于飽和;同時,資源短缺和氣候變化因素,以及我國生態城市建設規劃、評價指標體系不夠完善等也都是制約生態城市建設的問題所在。
減排 需政策體系、市場機制“護航”
據數字統計,現在,各國所承諾的溫室氣體的減排目標與實際的排放量,二者之間差距約為50億噸到100億噸二氧化碳。著名能源專家、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清華大學低碳能源實驗室主任何建坤說,“當前,中國城市化水平還滯后于工業化進程,所以當前快速的城市化進程是必然的,但這也導致了能源和二氧化碳排放量出現高增長,中國作為排放大國,減排壓力相當大。”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