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地方政府為何突然“好古”
開封鼓樓原址處,施工人員正在緊張作業。此次鼓樓復建工程是開封鼓樓歷史上的第六次復建
回到過去是當下眾多城市建設的主題。幾乎在同一時間,很多城市掀起了一股復古浪潮:河南開封市要將老城區改造成近20平方公里的實景人文旅游勝地,重現北宋“汴京”時期盛景;山西大同在推行一個龐大的古城修復計劃,從而能“回到明朝”;銀川要重建西夏古城、蘇州要修建“古城墻”、敦煌要建敦煌古城、河北灤縣計劃復建灤州古城……
僅僅在幾年前,地方官員更愿意向外來者展示的還是這個城市面積龐大的新區。那時候,城市發展的宣傳用語中,出現頻率最高的一個詞應該是“再造”。不是再造古城,而是再造一個與舊城同等規模的新城。那時候的地方主政官員,是喜新厭舊。在新城拔地而起的同時,舊城中的建筑也被拆遷殆盡。
那是什么動力讓官員突然棄新喜舊呢?如果說是官員集體真心好古,那也未必不是一個理由。但是在“拆遷式保護”的語境下,你很難想象一個城市的官員會突然意識到保護古建筑就是保留這所城市的靈魂。而如果是某個官員的私人愛好,這更是讓人哭笑不得,一個決策官員喜歡古建筑,就復古,如果換個官員喜歡后現代,那全城豈不是要“回到未來”。這些都無法解釋為什么會出現大面積的好古之風。
我們認為,首先要分析的是,官員之前一直青睞的“新”,是不是出了什么問題?的確,“新城”在對地方GDP的拉動上,風光不再。這近十年來的城市擴城運動,的確推動了中國城市化的快速發展,使得鄉土中國進入了城市中國。與此同時,地方政府從新城建設中也獲益巨多:一是新城的基礎建設投資拉動了當地GDP的快速增長,這已經無需再用更多數據證明;二是新城建設帶動房地產建設給當地政府帶來豐厚的土地財政,而豐厚的土地財政又反過來刺激地方政府的新城建設。
但是,我們的城市化出了問題,即建筑的城市化遠遠快于人口的城市化,也就是說,房子造出來了,但是沒人住。很多城市的“造城運動”,最后就變成了“空城運動”,鬼城、睡城由此而來,這讓城市主政者臉上很無光。而且最為關鍵的是,因為中央政府的宏觀調控,依靠“新城運動”而獲得土地財政大幅度下降。“新城運動”對于地方政府來說,已成雞肋——對政績無助,對收入無益。
而穩增長卻仍然是地方政府當下之急。穩增長靠什么?無非是出口、消費、投資。出口顯然是疲軟,消費不是短時間內能刺激的,最靠譜的還是投資。所以各地推出龐大的投資計劃。而投資中,基礎設施投資依舊是最重要的一塊,投在哪里?新城不行了,舊城成了不二之選。
所以在復古潮背后,是動輒幾十億,多則上千億的投資計劃,新一輪的造城運動開始了。還是那批官員,還是那些多的錢,僅僅不同的是,這次造的是舊城,而非新城。可以說城市復古潮,是第二輪造城運動的開始,邏輯與之前的并無二致。誰心里都清楚,僅靠旅游業及相關產業,開封收回數千億投資既無可能。但是對于城市主政者來說,至少滿足了兩條:增長穩住了,政績出來了。至于巨大的地方債務,待后解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
城市設計讓城市更美好
日前,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印發《關于將上海等37個城市列為第二批城市設計試點城市的通知》,我省廈門市名列其中。【詳細】
鄭曉笛: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特別研究員鄭曉笛發表題為《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途徑--棕地再生的五個層級》的主題演講,從全球、區域、【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