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開封的古都復興比其他城市都困難
在中國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中國古都城市的發展一直是輿論關注的焦點--在整體的城市變革的背景下,對這些古都城市追求現代化的方向表達出普遍共識的背景下,對這些古都城城市的發展,基于越來越多的城市出現的“城市病”給予審視的同時,對這些城市的發展規劃中可能存在的遺址保護、城市文明復興等問題,更是給出了尤其多元的觀點表達。
對中國古都現代化的爭論還會繼續伴隨整個中國的城市化,這是毫無疑問的。開封也不例外。
單就古都城市復興和現代化的問題而言,開封的城市發展至少需要面臨兩個獨特的困境需要突破:
一是,盡管在學界對我國歷史上宋時期的文化、城市、商業等有相對客觀的認識,但考慮到基于宋史的演繹文學在民間社會的巨大影響力,直到今天,民間對宋文化的理解都是存在“誤解”的,在此背景下,一個城市寄望于宋文化以進行城市現代化的規劃,是有一定風險的。
二是,開封城的古城復興面臨的另一個最大的困難是,地下“城摞城”的地質條件,一方面是造就了這個城市最具獨特性古都文化遺產,另一方面,也使得這個城市在進行現代化城市規劃和發展中面臨更多的困難,如果開發和保護問題處理的好,將為這個城市贏得獨特的城市文化發展資源,如果處理的不好,將為這個城市帶來巨大的發展遺憾。
正是在此背景下,本報記者采訪了中國古都學會秘書長、陜西師范大學教授李令福,他表示:“開封的古都復興,和哪一個城市都不具可比性,難度會更高,地上不能影響地下。”
宋文化是中國古典文化的頂峰
記者:在開封提出實現古都的復興或者古都的現代化的時候,困難之一是,目前開封地表的宋代建筑并不多,而且,地理因素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比如宋東京時期包括汴河在內的水系已經難尋足跡。這使得開封在進行基于宋文化為底色的古都復興時,會面臨更多爭議。
李令福:中國北方的遺址都是這樣。像北宋開封,現在它們只有兩個塔,一個鐵塔、一個繁塔;西安只有大雁塔。但張錦秋大師通過自己的多年的研究,在西安做的新唐風建筑現在是獲得了國際上的認可。而張先生的建筑之所以獲得認可,是因為她都是以研究做依據的,所以說,現代人做以前的東西,還是需要一個基本的研究。
而實際情況是,宋代的建筑比唐代的建筑多得多,《清明上河圖》上面的建筑很多。宋代的文獻、壁畫太多了,應該能夠找出來。我認為,現在是開封在這方面還沒有研究好,可以針對開封的古都復興、城市發展、宋代建筑等進行一些研究。
記者:開封方面提出了開封的宋文化是與西安的漢唐文化以及北京
的明清文化并列的,三足鼎立。但考慮到對宋朝和宋史的演繹文學的巨大影響力,一般人對宋的印象多與積貧積弱有關,在我看來,這是開封以送為底色進行古都文化復興時需要突破的另一個障礙。
李令福:宋文化是我國古典文化發展的巔峰,所謂唐是盛世,但是政治、經濟上的盛世,在文化上,真正的盛世在宋,在開封。我們常說,宋積貧積弱,但實際上它積弱不積貧。宋代文化很有特色,因為它崇文厭武,但文化特別發達,達到了最高峰。另外,我們說唐代是開放的、盛世的,但真正的城市時代是宋朝。王安石和司馬光在政治上對手,但生活中又是朋友,這就是成熟,說明人性好,你再看宋代的都城,一個《清明上河圖》很好的說明,宋東京的城市是開放的。
日本人說唐宋是一個變革期,從大歷史角度看,在宋之前,中國的政治版圖是東西對立,但經過北宋到南宋,此后就變成了南北對立,這是一個非常的大的改變,北宋和古都開封就處在這個大變革的轉折點上。這個價值很多人還沒有認識到。從文化的角度,從城市建設的角度,它都是個非常重大的轉變期。我們只有把開封和宋文化放在這個角度上,你才能感覺到。
開封古都復興的難度更高
記者:在很多古都城市而言,都將復古建筑作為重要的城市建設選擇,但這也是輿論爭議的焦點之一,除了這些年張錦秋先生在西安實現的幾個標志性建筑外,獲得認可的好像并不多。您怎么看古都城市的古典建筑現代化問題?
李令福:我們談古都復興,很多時候有些誤解,所謂復興,除了“復”還有“興”的問題,對待中國古典建筑的現代化問題也一樣,不只是要復制原來的建筑,更要考慮和現代的、最偉大的科技成就結合,這種復興是古典和現代的結合,不能光古典的。
在中國傳統建筑里面,建筑不只講究架構和材料的概念,還從規制和禮制的角度來看,中國的建筑總會在禮制上有所體現,有很多追求,包括風水學,這是中國建筑中的“神”,我們現在做古典建筑的現代化,就要找到現代建筑的神在哪里。
另外就是,要處理好東方建筑和西方建筑的融合的問題,要有包容性,比如在北京長安街邊人民大會堂后面做的歌劇院,很不協調,但是,鳥巢和水立方,都是西方人建設的,西方人講究正方、幾何形,中國人竟然用很溫柔的色彩——水立方是水的色彩——把正方形淡化了。包括鳥巢,都把這些西式建筑東方化了,把這個形東方化了。再加上北京的中軸線的規劃,就具有了很強的建筑包容性。
中國要走向世界,中國的建筑也要走向世界,不接觸西方的東西,很難走向現代化,但我們不僅要接受它,還要改造它,讓它成為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樣才能真正實現現代化。本來一個圓的、一個方的放在這里,是不好的,但要想著怎樣去改造它,中國現在的改造精神現在進步了,至少比做歌劇院的時候進步多了。
開封還有一個問題,下面有個“城摞城”,從城市發展角度看,怎么把它開發成景點,開發成市場,這個是難題。而最大的問題是“城摞城”的地質,影響了它地上的發展。它的限高是10米,做一些大的城市建筑是不行的。地鐵更不用說,開封下面整地鐵,將來更麻煩。所以,開封的古都復興,和哪一個城市都沒有可比性,難度會更高。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治理“城市病” 鄭州市開出“雙修藥方”
生態修復城市修補是治理【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