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中國城市應走出“生態低碳”的發展誤區
2012-09-03 09:25:06 作者:鄭明媚 黃曦穎 來源:城市中國網 瀏覽次數:
生態和低碳的城市,必須是一個健康的城市,而不應是一個病態的城市。健康的城市本身是功能完善的。新加坡前城市建設局局長劉太格3月24日在上海接受城市中國網專訪時說,如同一個人一樣,身體健康的人,本身就會從內而外散發出一種樸素美,略加修飾打扮能讓人感到很美;而身體不健康,無論怎么打扮也很難讓人感到美。城市功能完善是一個系統工程,很多包括中國城市在內的一些城市政府,把完善城市功能理解為做城市形象工程。這些形象工程可能最后并沒有讓他們的功能得到很好地發揮。正因為,城市是讓在這里就業、居住生活的人建設的,就應該讓城市的功能完善,必須讓這些人在城市中便利、舒適的就業和生活。
生態和低碳的城市,必須是讓所有市民住得起、消費得起的城市。無論是在今年3月25日上海中國城鎮化高層(國際)論壇上,還是在5月3日中歐城鎮化高層會議上,以及在5月30日北京京交會國際城市智能大會上,國際社會眾多的企業、開發者都在給中國的城市管理者倡導綠色、低碳和環保技術的應用和普及。基礎設施的投入和建設可以一次性投入完成建設的,可是后期的維護卻需要眾多家庭、眾多的民眾來支付,目前很多的綠色和低碳設施和技術應用成本都比較高。從京交會上,城市中國網專訪了中電聯合會的管理人員,他們提出歐洲現在普遍推廣的“被動式節能”、家庭太陽能發電裝置等都需要支付昂貴的成本,德國弗萊堡被動節能房成本比普通房高出15%左右(德國弗賴堡在微博上公開的數據),在國內安裝符合普通家庭所有裝置的發電裝置可能需要3萬多元。按照我們市民現在的收入標準,這個成本普通家庭很難承受。
生態低碳的城市,是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城市發展對能源、資源的需求和消耗是巨大的,特別是一些城市政府興建大開發區、大廣場、寬馬路、植大草坪,消耗了大量的能源,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資源、水資源。俞孔堅教授提到,中國有占全國10%優質土地,這些土地在平原,土壤、水等耕種條件較好,有90%的土地不適宜耕作,如果我們把城市建設在90%的土地上,我們就完全能保證全國的糧食生產的土地需求。可是偏偏90%的城市都是建設在這適宜耕種的10%的土地以內的。很多城市熱衷于種草坪,提高綠化覆蓋率,可是草坪灌溉需要大量的水,據測算,一平方米草坪年灌溉需用水1噸左右。對于北方干旱缺水的城市,種草坪是嚴重浪費水資源的發展方式。截止目前,中國各城市工業園區數量達6000多個,國家和省級開發區土地面積1.5萬平方公里,這些工業園區90%以上都屬于低密度、低容積率的建筑形式。珍惜能源、節約資源的城市,如同張庭偉在第七屆城市發展與規劃大會上發言時講到的,創造條件讓子孫能實現持久發展,才是城市追求的生態、低碳發展的最終目標。
中國的城市怎樣走出誤區?
全球都沒有一個實現零排放的城市,發展生態低碳城市,中國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城市一樣,都屬于探索階段。只是發達國家,城市化比我們更成熟,技術研發地更早、資源更加豐富、人口更少,所以在一些小城市里,倡導并實施生態低碳的理念、應用高科技、環保節能材料更加容易。比如瑞典的哈馬比市,是一個只有3萬人的富裕城市,在推行生態低碳的城市發展理念中,城市政府和市民都支持,都能承擔地起這些高投入。而很多城市,特別是人口眾多的城市,像哈馬比這樣的生態低碳的發展模式還很少見。不同的階段,我們對待城市實現生態低碳發展的標準和路徑應該不同。中國是發展中國家,不宜照抄照搬歐洲甚至美國的經驗,還是應該立足于國情、立足于市情、立足于本地居民的意愿和未來,發展符合中國實際的生態低碳城市。
鼓勵各地政府走出去,借鑒國際國內眾多城市的經驗。中國的城市化,用30年走完了發達國家200年的歷程,速度驚人。避免走彎路,還是應多取經。如同張庭偉教授在專訪中提到的,中國的城市官員向發達國家學習,應更多的學習其他國家發展生態低碳城市的機理,而不是具體的作法,或是某一項政策,因為中國的制度跟國外的制度是不同的。比如,歐洲很多城市會選擇種草坪,那是因為歐洲大部分地區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溫和多雨,適宜草和植被生長,草坪種植在歐洲的灌溉成本很低。而種草提高綠化率的方式卻不能輕易就搬到中國的各個城市中。中國地域范圍大,東、中、西部地區的城市發展,也可以相互借鑒好的經驗,避免重走一些彎路。
充分挖掘中國傳統和優秀的文化,了解本地大自然賦予的稟賦和優勢。俞孔堅教授提到,很多城市在提倡節能減排,這是一件好事。可是大家都知道減排很重要,卻忽視了吸收已排出的二氧化碳同樣很重要。吸收碳最好的主體就是大自然,不需要花費任何成本。例如雨水排澇,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這個綠色設施,而不能僅僅依靠人工這種“灰色”設施,要充分利用土地的自凈能力,把草坪修建地低于路面,在通過簡易的技術改造,土壤吸收不了的雨水能在地下儲存起來,爭取用小低碳解決大問題。觀念轉變了,還需要充分了解當地的自然稟賦和人文資源,政府和市場可以籌備的資金,以及充分估量生態低碳需要投入的成本,通過比較和平衡測算,制定出可比較的方案才能讓城市真正走上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借助規劃和相關的政策,共同推動城市生態低碳的發展。國際上很多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在經濟快速增長時期,容易陷入盲目發展的困境,認為國際上最發達地區的規劃和設計一定是最好的,最生態和最低碳的,實際上并不是如此。巴西利亞市的規劃和建設,聘請了國際的知名規劃師、建筑師重新建設的新城,而眾多的規劃大師、城市發展專家看來,巴西利亞并不成功甚至是失敗的城市規劃和設計的案例。國際上最新、最奇特的技術或產品,搬到中國城市中并不一定換來最美的視覺效果和心理認可。俞孔堅教授提出,還是應從國家層面、地方層面雙管齊下來抓生態低碳的發展,要抓住大江大河的生態建設工程。地方城市在規劃中,要尊重大自然,不要盲目修建大量矯揉造作華而無實的形象工程。
市場配置與政府調控相結合,讓市民積極參與到生態低碳的發展中來。一個城市要實現低碳生態的發展方式,少不了市民的身體力行。一個城市不能光為了富人而建,也不會僅為窮人而建,而是需要為所有的市民而建。市民的收入是多層次的,對生態低碳的理解和要求也是多層次的,政府應根據市民的收入水平制定相應的發展策略。國際上很多發達國家,比如美國和歐洲,國家和地方都會制定一定的支持政策,鼓勵市民選擇低碳生態的居住、生活方式。但是富人和一般的市民,對新技術、新理念的接受程度并不是一樣的,無論是富人還是窮人,都應該有選擇的權利,政府應該為他們提供多種選擇方案。鼓勵市場力量參與,通過減稅、補貼等方式,吸引社會資金參與低碳生態的發展。
(作者單位: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