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思考
2012-08-31 07:50:00 來源:中國建設報 瀏覽次數(shù):
由于絕大多數(shù)20世紀建筑遺產仍然處于日常使用的狀態(tài),使用過程中的修繕、維護、內部更新在所難免。因此,必須對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做出科學解釋,并對維修可能采取的措施、更新可能允許的尺度提出明確要求,用于指導保護實踐。應該積極借鑒國際社會比較成熟的保護經驗及相關技術方法。例如如何對20世紀建筑遺產周邊不斷變化的城市空間提出規(guī)劃要求;如何評定列入20世紀遺產的建筑物群的兼容性功能;如何對20世紀遺產中的大型現(xiàn)代建筑保護修繕的經濟可行性進行評估等。同時,應通過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成果,獲得社會各界認可,而要真正獲得所期望的社會支持,需要及時將保護信息向社會公布,建立保護標識以便于公眾認知。另一方面,有必要對20世紀建筑遺產的所有信息進行系統(tǒng)歸檔。
四是實施20世紀建筑遺產的合理利用。保護文化遺產的最大動力是保存文化,而保存文化的根本目的是傳承文化。因此保護20世紀建筑遺產并不意味著將其束之高閣。恰恰相反,只要人們在合理利用,文化遺產就會被關心,就會得到及時維護。20世紀建筑遺產,與其它歷史時期的建筑遺產相同,都是一座城市文化生生不息的象征,也是代表不同歷史發(fā)展進程的坐標,當代人們以此為參照,辨認日新月異的生存環(huán)境。應考慮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與所在社區(qū)協(xié)調發(fā)展的互動關系,面向當前和未來的社會生活進行定位。通過20世紀建筑遺產與社區(qū)文化和市民生活重新建立聯(lián)系,創(chuàng)造使閑置空間再次獲得生存的契機,延續(xù)其生命歷程。如何在文化價值與使用價值之間決定取舍,如何尋找保護歷史記憶與挖掘使用功能的平衡點,是不能忽視的現(xiàn)實問題。在城市中,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應與城市環(huán)境整治和地區(qū)功能提升相結合,與市民公共活動和培養(yǎng)健康情趣相結合、與城市文化建設和特色風貌保護相結合,提升20世紀建筑遺產對城市文化的貢獻度和社會發(fā)展的影響力。
中國百年巨變所遺留的豐富建筑遺產,是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理念提出的重要社會背景。保護與傳承人類文明是我們的歷史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保護好20世紀建筑遺產,我們才能交給21世紀以及未來一份完整的答卷。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tài)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yè)、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tài)優(yōu)”,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guī)劃建設有“一帶三區(qū)”,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qū)、專類植物展園區(qū)、綜合服務區(qū),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yè)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fā)中心、首發(fā)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yè)云集……現(xiàn)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yè)等產業(yè)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shù)字技術立體化展現(xiàn)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tǒng)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shù)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