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思考
2012-08-31 07:50:00 來源:中國建設報 瀏覽次數:
雖然20世紀建筑遺產與我們相距只有百年,但是由于其藝術多元、技術先進、人文共融,使它們的價值更貼近時代,所以20世紀建筑遺產也是文化記憶的搖籃,現代人類必須予以充分關注。
一是使人類發展記錄更加完整。今日人類社會,鼓勵多樣化地理解文化遺產的概念和評價文化遺產的價值,包括人類從刀耕火種到遨游太空的每一步足跡。而20世紀人類在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方面的活動,也遠比古代更為多樣、更為復雜。20世紀作為社會變遷最為劇烈的文明時期,各種重要的歷史變革和科學發展成果,都以各種特有形式折射在20世紀建筑遺產身上,見證了每一階段、每個角落發生的不平凡的故事,這就是20世紀建筑遺產的重要價值所在,它們詳細書寫著歷史的每一篇章。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應該不僅限于建筑形式,還應當考慮到作為整體構成部分的廣泛的生態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和文化框架,應當強調記憶的重要性。即“從單純的建筑角度的文化遺產觀,向更加具有人類學精神的、多功能性和普遍性的觀點轉變”。
二是使社會教育功能更加完善。20世紀建筑遺產形成于過去,認識于現在,施惠于未來。保護20世紀建筑遺產要具有前瞻性,目光放遠。文化遺產是有生命的,這個生命充滿了故事,隨著時間的流逝,故事成為歷史,歷史變為文化,長久地留存在人們的心中。2002年,以北大紅樓為依托的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向社會開放,成為全國唯一集中研究、收集、展示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博物館。具有非凡意義的場所和事件對公眾教育具有特殊價值,應納入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標準之中,并對其保護策略加以重新思考。例如鴨綠江斷橋既是中華民族飽經滄桑和屈辱的寫照,又是新中國誕生后中國人民取得反侵略斗爭勝利的歷史見證。
三是城市文化特色更加鮮明。在城市中,20世紀建筑遺產是難得的文化資源。每一個歷史發展時期,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背景,形成鮮明的時代特征。在我國,各個階段的文化特色,相互不可替代,但是都可以通過不同時期的建筑遺產清晰展現。在20世紀建筑遺產中,文化賦予了建筑更多的審美內涵,文化讓建筑獲得了靈魂。在滿足基本功能的基礎上,20世紀建筑遺產更表現出人類文明在哲學、文學、美學等藝術領域以及科技領域的成就,擁有經久不衰的生命力。在20世紀建筑遺產的傳承中,經典建筑的積累不可或缺。這一時期設計人才輩出,創造出一批優秀的經典建筑。經典建筑是具有恒久生命力的建筑,它們超越了建筑的使用功能,因其藝術多元性、技術先進性和人文共融性,使20世紀建筑遺產的價值凸顯。
在全球化迅猛發展的今天,認同本民族文化是各國都在積極努力的方向。20世紀建筑遺產這一新領域的開拓,突破了傳統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擴大了文化遺產保護的視野,豐富了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內容,并且正在推動著相關學科的研究。
一是提高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意識。“20世紀遺產”一經提出,就曾被人認為是自相矛盾的概念。“20世紀”意味著“現代”,而“遺產”則意味著“傳統”。在城市化加速進程的語境下,這一矛盾不僅在概念上,同時也會在實際行動中產生后果。今天,我們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正確認識20世紀遺產的價值,而遇到的主要障礙就是僅強調年代悠久與否,而忽視其他方面的價值,只有跨越這一障礙,才能使20世紀建筑遺產得到切實保護。因此需要更進一步對20世紀遺產保護的理論基礎加以推敲。事實上,這一障礙客觀存在。在討論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時,“國慶十大建筑”是否列入上報名單的問題上始終存在爭議,最終以建成不到50年、目前正在使用、尚未遇到被拆毀的危險等原因,未能將它們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是開展20世紀建筑遺產的科學評估。面對數量龐大的20世紀建筑遺產,正確加以選擇,進行價值判別,既是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前提,也成為當前刻不容緩的任務。在對20世紀建筑遺產進行科學評估時,應當客觀而寬容,為后人保留延續的空間。健全的科學評估原則是構成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有效基礎。雖然我們伴隨著20世紀遺產一路走來,但是,對于它們的認識往往基于以往的體驗,很少能以科學的態度、長遠的眼光,來討論它們對于歷史傳承和文化發展的價值與作用。今天,不能只保護已有研究成果的歷史遺存,而不注重保護尚待研究的歷史遺存;不能只保護革命時期的遺存,而不注重保護建設時期的遺存;不能只保護與政治事件和人物有關的遺存,而不注重保護反映經濟、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發展狀況的遺存。當前,無論是社會發展節奏,還是科學技術進步,都在加快。對于具有典型意義的事物,也需要以搶救的精神加以捕捉。
三是探索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方法。當前,隨著20世紀建筑遺產在國家和地區保護名錄中所占比例的不斷上升,引發諸多亟待解決的問題,其中如何合理實施保護與修繕問題尤為關鍵,無疑對今天實施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產生深刻影響。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20世紀遺產科學委員會,近年來就集中關注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三大主題:一是如何認定時間較晚的建筑遺產;二是研究特殊構造技術和材料的運用;三是研究特殊設計問題。通過這些研究,試圖解決保護面臨的諸多難題。對于20世紀建筑本體的保護,應根據該建筑的遺產價值和保存狀況,采取多元化的保護措施。例如對歷史價值較高、遺存狀況較好的,應實施全面保護;對于建筑立面價值較高,內部已經改變的,應保護其特色外觀,內部實施整飾等。對于20世紀建筑遺產的保護和利用研究,缺乏有效的、操作性強的實施指南,這一狀況無論對于遺產管理者還是保護實施者來說都存在一定盲目性,因此,尋求與可持續利用相適應的20世紀建筑遺產保護的技術和方法,就顯得格外迫切而重要。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