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村鎮規劃無需太多面子工程
作為落實統籌城鄉發展最重要的公共政策,城鄉規劃勾勒了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發展的藍圖,是管理城市和鄉村建設的重要依據。廣東省住房與城鄉建設廳總規劃師李永潔表示,村鎮建設中,不但要重視規劃的先導、統籌、管控作用,還要提倡做到尊重自然,保護、發掘、應用歷史遺存。
現狀 覆蓋率和質量不高
李永潔指出,在規劃領域,無論從國家還是省的層面來看,都長期存在重城市輕鄉鎮的現象。廣東村鎮規劃的實施情況亦不容樂觀,規劃編制的覆蓋率不高、管理不嚴、質量與水平也不盡人意。她告訴記者,目前通過扶持,省內277個中心鎮完成了總體規劃,可還有一些鎮從未編制過規劃;至于村一級,差距則更為明顯:“全省14多萬條村,規劃編制的覆蓋率僅達到45%,僅達全國中等水平。”另外,珠三角地區經濟比較發達,村鎮規劃編制的情況稍好,而在欠發達地區,對規劃的作用認識不夠,“可能更重視某個項目的短期利益,而不是從整體規劃的角度去考慮。”李永潔舉例說,某地把一個新上馬的電廠項目建在高速公路出口處,可能出于企業發展的考慮,但從規劃的角度來講并不合適??墒?,這種規劃給項目讓路的事件在現實中是屢見不鮮的。
村鎮規劃現狀不太理想,當然是多種原因造成的,李永潔認為,當務之急是要轉變觀念,要充分認識到規劃編制的重要性,自上而下地行動起來,尤其是對欠發達地區,上級部門應適當引導、扶持,特別是在技術層面上給與一些實質性的幫助:“據我了解,鄉鎮層面的規劃專業知識欠缺,鄉鎮規劃管理處于比較尷尬的境地,一個部門往往要分管多個事務,從而導致管理的缺位,甚至有些地方既無機構也無人員,這樣又怎能做好鄉鎮規劃呢?”李永潔認為,如果不強化職能,配備專職人員,在規劃意識本不強烈的鄉鎮地區,規劃落后局面難以打破。
實際上,除了不重視規劃,村鎮規劃建設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有些地方出現了大拆大建,盲目追求拔農根、去農味兒。李永潔尤其指出,“有新屋沒新村”的現象比較普遍;也不太重視人居環境整治,出現了“屋內現代化、屋外臟亂差”的情況;對傳統村落的保護工作不重視,盲目拆舊建新、拆真建假,破壞了歷史風貌和文化遺產。而且,長期以來,農村地區人口多、分布散、經濟實力薄弱,快速增加的生產生活污水和廢棄物超出了農村生態環境的自我凈化能力。公共財政長期忽視對農村的投入,造成村莊公共設施只能因陋就簡,對道路、供水、垃圾和污水處理等設施欠賬嚴重,農村人居環境不容樂觀。“盡管近年來,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投入有所加大,農村面貌得到了改觀,但與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應該引起大家的關注。”李永潔說道。
原則 簡單可行保護生態
記者了解到,按照《城鄉規劃法》,村鎮規劃的規劃期限一般為20年,近期建設規劃則為5年,與城市規劃有相似之處,但也有所不同:“村鎮規劃更宜遵循簡單明了、淺顯易懂、便于操作的原則”李永潔認為,尤其是村莊規劃不宜過于復雜,只要有村莊的布局圖、現狀圖、設施圖即可,要讓村民看懂,而且最好能夠一步到位,把每戶的用地都安排好。她提醒說,村莊規劃要牢牢抓住實用的原則,無需太多門面裝點、面子工程,其標準非常簡單:“能滿足村莊生產、生活的正常運行即可。”同時,李永潔也強調,我省村莊規劃的重點是村莊整治,即著重在環境上的整治,而不是對村莊格局進行太多的變動和調整。
除了技術層面,李永潔認為,村鎮規劃的重點亦與城市有所區別:“農村與城市的情況不同。城市是通過技術和工程手段改造出的一種人工生態復合環境,而農村、農業則要通過保留、保護的辦法來維護與人類共生的生態環境。畢竟,良好的生態環境是農業之本,農民的生存之本。”
田園特色的保持,如何在規劃中得以實踐呢?首先,要保護生態和農村特色。李永潔說:“村鎮得以維持的基本自然資源直接來自于它周邊的區域,應該盡可能地保留鄉村原有的傳統村落布局、資源、地貌、自然的形態,生物的多樣性及人與自然、生物之間的緊密不可分離的共生共存關系。這也是村鎮規劃與城市規劃的重要區別。”
其次,是保持鄉村生態循環。她解釋說,鄉村居民的生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周邊良好的環境,所以,維持干凈的水、土壤、良好的生態系統應成為村鎮規劃的主要目的。而且,這也將成為脫貧致富之后農民的第一需求,更是吸引城里人下鄉旅游、定居的主要因素之一。“村莊周邊的區域對農民的資源供應能力、與農業農村的生態共生能力和廢物吸收分解能力是限定的,所以村鎮規劃必須更加重視生態的承載力。”
保護生態,最關鍵的還是尊重自然。李永潔認為,村莊的“建成區”往往疊加在比它大幾十倍的農田之中,規劃應列明管制重點,如基本農田、濕地、水資源、生態用地等對村莊日常運行和安全有關的地域,應該成為村鎮規劃管制的重點。“鄉村規劃與城市規劃不一樣,村莊與自然環境是共生的,破壞了自然環境就等于破壞了村莊的生存環境。”
關鍵 挖掘利用歷史遺存
“一方面應該尊重自然,村要有村的味道,村莊建設與大地景觀融為一體最佳;另一方面應該注重對歷史文化遺存的保護、發掘和利用。”李永潔指出,村鎮規劃在注重和諧自然景觀的保護之外,也應注重歷史文化遺產的傳承,注重獨特風味特產的開發,注重濃郁鄉情民風的傳承和開發,注重鄉村休閑生活的展示,注重優美田園風光的利用。
歷史文化遺存,往往代表著某個地方在一定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文化傳統和特色風貌的歷史文化脈絡,可視為一種獨特的地方記憶載體,如果在村鎮規劃中得到妙用,定能成為提升村鎮建設品位的“點睛之筆”。李永潔告訴記者,目前歷史文化遺存面臨被拆、被破壞的情況嚴重,已經到了亟待拯救的邊緣,這種現象在全國各地都普遍存在著。讓她感到欣慰的是,現在國家已經認識到這一問題,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正聯合多部門對傳統村落進行調查,后期可能還有一些保護的工作要跟進。廣東省多市已向省住建廳推薦了500多條傳統村落。
重視對傳統歷史文化的傳承,村鎮規劃首先是要做的是保護文化載體,避免其受到更大破壞。李永潔認為,應該根據具體情況區別對待:假如整個建筑格局體現了獨特的建筑文化,比如說圍屋體現了客家文化,具有完整保護價值,就完整保護起來;假如不完整,那么就可以將其中的祠堂、廟宇、古井等歷史遺存保護好,而且盡量修繕、利用,繼續發揮價值。既是在保護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和弘揚傳統文化,又能促使人們在利用中更好地保護歷史遺跡。具體到修繕,她建議說,“假如這是具有濃郁嶺南建筑風格的歷史建筑,那么我們要考慮保留其傳統的風貌,針對性地編制保護規劃并劃定控制保護區域,修繕時盡量使用當時的工藝和相同的材料等等。”此外,她提出,還應該尊重和保護村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體現了地域的民風民俗,體現了地域文化特征與自然特征相融的文化脈絡。
如何做到既保護歷史遺存,又讓舊村換新顏?針對這一問題,李永潔也給出了一個答案:“假如這個村鎮的建筑格局、自然條件較好,保留又相對完整,但實在不符合現代生活的需要,那么不妨當作特色文化保留下來,可結合旅游業開發,新村則另外選址重建。”同時,她告訴記者,早先廣東省住建廳和廣東省文明辦組織開展了新農村住宅設計競賽,并將評選出的優秀方案匯編成《嶺南新民居———廣東省社會主義新農村住宅設計圖集》。這本圖集編錄的設計方案頗具水平,既注重實用性、經濟性,又傳承嶺南建筑文明;既考慮農民不同生活方式的需要,又注重體現時代的發展要求。現在圖集已經免費提供給全省有關建設單位和廣大農民朋友,建房時可以參考使用,而且建設中如果遇到有關技術問題,還可以及時向廣東省住建廳村鎮建設處反映,以便盡早得到幫助。
建議 管理規范化制度化
近年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在各地的大力推動下,已經取得了積極成效,農村人居環境質量日益提升,但與此同時,農村建設用地粗放、布局散亂、基礎設施短缺、生活污染加重、生態環境惡化、村容村貌不盡人意的局面也普遍存在著,李永潔指出,推進村鎮規劃管理的規范化和制度化刻不容緩。
李永潔認為,要抓住當前村鎮規劃中存在的核心矛盾,才能有效推進村鎮規劃工作。她建議,要抓機構、抓人才、抓試點。首先,建立健全村鎮規劃建設管理機構。她告訴記者,基層村鎮規劃建設管理的任務十分繁重,工作責任重大,因而要強化縣鎮政府的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職能,加強機構與隊伍建設,配備精干的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保證必要的服務經費。而且,她提出,農村建設涉及范圍廣、環節多,要想管得了、管得好、降低管理成本,必須創新基層村鎮規劃建設管理與服務機制。她介紹說,目前,廣東省有的地方已有了如下的探索:創新基層政府村鎮建設管理模式,推行推進分局管理制,中心鎮和大鄉鎮設分局、中等鄉鎮聯片設分局、小鄉鎮巡回管理等,合理配置管理權限和管理力量。另外,應積極制定優惠政策和完善相關制度,鼓勵和引導專業化規劃設計單位主動為農村建設提供規劃、建筑設計等全方位服務,寓管理于服務,不斷提升農村建設的組織化水平和科技含量水平。其次,應建立培育村鎮規劃建設管理人才的機制,比如對村鎮規劃人才定期培訓,采取激勵機制,讓專業技術人員愿意到基層工作。此外,還應該在全省范圍內挑選試點,打造示范村鎮,以示范效應帶動全省村鎮規劃的快速發展。
除了健全規劃建設管理制度,還必須加強農村規劃建設管理法律法規建設,李永潔認為,必須盡快立法,解決農村建設活動管理法制不健全、無法可依的問題。此外,要建立村鎮規劃建設民主管理機制,落實農村“一事一議”要求。要通過農民自立、村莊自治、村民自籌、上級補助、鄉規民約管理、村民投票等,來確定村莊整治決策,公開賬目,讓農民心服口服。在規劃編制過程中,必須充分征求農民意見和建議,采取民主程序,由農民決定村莊整治的內容與方法,由農民投票決定整治或建設項目。
在資金籌措方面,李永潔認為,可以嘗試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建立健全公共財政支持村鎮建設的制度,推動城鄉公共服務均等化。在城市周邊地區和城鎮密集地區,可依據規劃,統一建設一批覆蓋城鎮和農村的區域性公共設施,推動城鎮公共設施向農村周邊地區延伸,以城帶鄉,逐步實現農村供水、污水和垃圾處理、公共交通、科教文衛等公共設施共建共享。另外,可根據村落聚集的不同,因地制宜,既建設一批相對集中,為周邊服務的片區型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也建設一批為分散村莊服務的獨立基礎設施和公共設施。她告訴記者,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的要求,政府應根據村莊人居環境治理目標,結合公共財政能力,提出并公開發布村莊建設和人居環境治理指導性目錄,安排專項資金用于支持編制村莊規劃。這種以獎代撥、以補促投的機制,將在村莊整治中發揮“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另一方面,應完善村鎮規劃建設的多方參與制度。李永潔認為,除了傳統的籌資機制以外,應該鼓勵結對幫扶,廣州市已在這方面做了積極有益的探索。“根據村莊整治的近期目標和農民的意愿,幫扶單位出錢、出力、出關系為農民解決實際難題,提供實際幫助。”不過她也提醒說,結對幫扶一定要按照規劃進行,不能認為結對單位擅長什么專業,農民就得要承受此類專業服務。同時,要簽訂協議,明確幫扶職責,并公之于眾,力戒“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防止短期行為。
特色村鎮
增城市新塘鎮西南村:十分注重規劃,聘請了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確定了居住區、工業區、耕作區和畜禽養殖區四大分區,形成了良好的村莊布局。居住區采取規劃建設新村、抽疏整治舊村的辦法,大力實施綠化、美化、亮化工程,營造了一個和諧自然、適合居住的人文環境。
新興縣六祖鎮龍山塘村:將水系、農作物和土地作為主體,在寧靜中營造自然所特有的柔和美和年代美,從而使村落成為一個整體,使人強烈感受到地域獨特性,分享“小橋、流水、人家”、“枯藤、老樹、昏鴉”、“牧童、竹笛、酒旗”這樣的鄉村美感;產生“心靈的故鄉”的安全感和安逸感。
李永潔介紹說,龍山塘村的村道巷道已全部實現硬底化,建設了一條環村棧道和一段麻石路,在棧道、村道兩旁進行了綠化、亮化景觀改造,見縫插綠,廣種植被,營造了綠樹掩映、屋在綠中的美景。仔細看時,會發現該村建設基本是就地取材,比如村口的候車亭使用竹子搭建而成,既美觀又經濟,還與當地村落古樸的景觀融為一體,十分協調。
尤其值得稱道的是,龍山塘村以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為突破口,把日常生活污水通過地下PVC塑管全封閉排入厭氧池集中處理,實現無害化排放,尾水用于農田灌溉,雨水則通過明渠,進入新挖的人工湖(水塘),從而實現“雨污分流”。此外,他們新建的農民新居將統一規劃、統一設計、統一立面、統一風格,建成后將成為村里另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中規院總規劃師建言成都公園城市
9月27日,2019公園城市建設研討會在成都舉行。14名公園城市規劃、風景園林、生態建設等國內外知名專家齊聚成都,共商公園城市的發展。【詳細】
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在杭州召開
記者從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新聞發布會上獲悉,作為我國城市規劃領域水準最高、參與度最廣、影響力最大的年度學術盛會,2018中國城市規劃年會將于11月24日至26日在杭州舉辦。這是繼首屆年會在杭州舉辦后,時隔18年再【詳細】
地方品質在城市規劃發展中至關重要
2018年10月20日,【詳細】
廣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上出新出彩
10月24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在永慶坊沿街察看舊城改造、歷史文化建筑修繕保護情況,走進粵劇藝術博物館,同粵劇票友親切交談,希望他們把粵劇傳承好發揚好。習近平總書記聽取了廣州市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匯報。他指出,【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