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公共建筑需不需要豪華的外觀
近日,位于深圳南山區的“春花”天橋引起人們的關注與質疑。這座天橋建造規模龐大,配備設施豪華。但建成后,卻出現千盞高檔LED燈長期不亮,人行電梯經常停運,橋面雨天積水等問題,豪華天橋并不好用。
目前,深圳南山區相關部門將其作為管理問題予以回應,并稱天橋實際耗資約為5000萬元,并非傳說中的20億,是大運會舉辦前的“應急工程”,也是作為地標建設的“形象提升工程”。
對于“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過去有慘痛的教訓和認識,主要是和“豆腐渣工程”相提并論,一些地方官員為了政績,將基礎設施建設匆匆上馬,卻絲毫不在乎質量問題,導致嚴重的浪費和安全隱患。經過多年治理,“豆腐渣”現象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遏制。
這些年,政府財政收入連年超高速增長,各地出現城市功能刷新和大規模造城運動,一種新的形象工程、政績工程開始出現,那就是無論大城市、小城市,無論窮還是富,都要搞幾座地標性建筑,特別是在城市公共基礎設施建設上,片面追求“高”“大”“華”,工程質量是上去了,但卻大幅度超過實際需求,造價高昂,華而不實,后期維護運行更成為財政包袱。
一方面是奢華的形象工程、地標建筑,一方面卻是公共設施和服務均等化遠遠不能實現;一方面是地表上的光鮮,一方面卻是地下建設嚴重滯后。以“春花”天橋為例,就有當地市民質疑,同樣多的費用,為什么不考慮多建幾座普通天橋。
新型的“形象工程”,往往與大型活動與賽事相關,為了面子,為了氣派,為了政績,不惜成本舉辦賽事和活動,妄顧后續使用維護大建場館,超規格超豪華建設地標性公共設施。時常看到的現象是,大型賽事和活動過后,場館和設施卻出現維護資金不足的窘境,淪為擺設。
建筑的原則順序應是實用、經濟和美觀,特別是公共建筑,奢華本不應在考慮之列。但現在的普遍現象是景觀性功能取代實用性功能,這無疑是公共財政和公共資源的巨大浪費。
比奢華公共建筑更浪費、更可怕的,是透支今后數十年財政收入的造城運動,例如有的地級、縣級城市,竟然膽敢投入數百上千億建設新城,而地方主政者往往是“流水的兵”,新的主政者又需要新的政績工程,如此惡性循環,地方財政的風險可想而知。事實上,地方債務、新城變“鬼城”等問題,在一些地方已經相當嚴重。
表面看,這些是公共建筑和城市建設問題,本質上卻還是權力問題。一方面,目前官場的理想是快速升遷,當然需要快速的政績,主政者缺乏為地方長遠負責的態度,一方面,權力實質上并不受地方民眾限制,城市怎么建還是一把手說了算,官員升遷也不由地方民眾作主。
試想,如果城市建設決策是民主的,有多少民眾會同意上馬這種鋪張浪費、華而不實的形象工程?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城市設計優化國際工作坊深圳成功召開
2018年5月3日至4日,深圳灣超級總部基地城市設計優化國際工作坊在深超總基地城市展廳召開,標志著深超總基地的開發建設進入了新的階段。【詳細】
充滿綠意——深圳北站商務區城市設計
在Mecanooarchitecten的設計中,十二座塔樓高聳入云,立體的人行網絡遍布其中,配以美麗蔥郁的城市公園,賦予了深圳北站商務區獨特的魅力。這次開發與深圳北站以及地鐵站整合在一起,包括辦公,零售,公寓和酒店等功能,總建筑【詳細】
深圳當代藝術館及城市規劃展覽館
項目名稱:深圳當代藝術館及城市規劃展覽館【詳細】
深圳基本形成健康城市森林生態系統
人在城中,城在林中。在深圳,自然與都市共存,共享著這片繁榮的棲息地。截至2015年底,深圳林地面積為6.87萬公頃,森林覆蓋率40.92%,占全市國土面積的34.76%,各項森林資源和生態指標均位列國內大中城市前列。【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