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專家正從“堅強樹”上找抗臺風良方
臺風“海葵”經過上海,全市1566株古樹名木、1024株樹齡80年以上的古樹后續資源由于保護措施得力,幾乎沒有受損。市綠化部門在搶險工作基本完成后,已著手進行防臺風總結,力求找到更多降低大樹倒伏率的良方。
從“海葵”光臨上海起,市綠化系統3萬職工就連續奮戰,4.86萬棵倒伏、傾斜的行道樹和綠地、公園內樹木,目前已全部處置完畢,其中98%以上作了扶正處理,僅有2%不到因根系折斷而移植,今后將補種。
“術后休養”難度更大
市綠化市容局有關人士今天表示,盡管已扶正,但部分倒伏大樹的根系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仍需一至兩年的恢復期。據介紹,倒伏大樹的“術后休養”,包括修剪掉過多的樹枝,進行深根施肥,必要時還將對大樹“吊鹽水”,隨時檢查扶正樹木的根部固定情況,一旦出現不穩、傾斜,需兩次甚至多次扶正。“扶正后的大樹養護難度比新移植的大樹更大。”市綠化市容局負責人表示。
從“堅強樹”上找良方
外灘、西藏路上的行道樹在臺風中基本沒倒,一個主要因素是“浪風繩”――臺風來臨前,在大樹上拉起兩根鋼絲繩索固定,臺風過后,卷起“浪風繩”,藏在樹冠上,不影響交通、不影響景觀。
園林專家通過對比分析,尋找規律,尋找更多的抗臺風良方。
■根系淺易折斷樹楊樹、廣玉蘭、泡桐、欒樹、雪松等都是此次倒伏、傾斜較多的樹種,原因主要是這些樹根系淺。專家建議,在今后的綠地規劃、行道樹種植中,這些根系淺的樹,應盡可能避開風口。
■傳統的風口概念在改變兩條道路的交叉口、空曠地帶應該是頂風口,然而,園林工作者發現,不少道路的一排行道樹中,第一樹沒事,第二、第三棵樹卻可能倒了。他們分析認為,林立的高層建筑帶來的“穿堂風”形成了新“風口”,今后需綜合進行風口分析。
■大樹也需經歷大風考驗一位園林專家說,2005年的“麥莎”過后,上海基本沒經歷大的臺風,一些樹就產生了“惰性”,根系扎得不深。國外已開始嘗試在綁扎樹木時,適當留下空間,讓樹經常面對風雨。本市園林部門已開始引入這一理念,未來將在中心城區進行適當嘗試。
“難啃骨頭”需新機制
小區、單位里倒伏的大樹,物業無力處置,大型設備難進入,成了“難啃的骨頭”,總數達2000多棵。
按照目前體制,馬路上行道樹,綠地、公園里的樹歸綠化部門管,小區樹由房管部門主管,單位里的樹則由各家單位管。碰上“海葵”這樣的大臺風,小區、單位綠地中倒伏的樹木不少,有些只能求助綠化部門。綠化部門也只能按“先行道樹,再綠地的樹,最后小區的樹”的原則來處置。大樹扶正后需精心養護,“術后護理”誰來承擔?對于這些樹,建議建立綠化、房管、物業、社區等聯動機制,成立相關的應急基金,盡最大可能提高倒伏大樹的成活率。
編輯:zhangh
相關閱讀
山東省古樹名木保護辦法印發 損害古樹重罰
近日,山東省日前印發《山東省古樹名木保護辦法》規定,有損害古樹名木正常生長行為,情節嚴重的,處2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詳細】
福建省12株古樹喜摘“中國最美古樹”桂冠
中國最美杉木【詳細】
北京4萬余株古樹將全部GPS定位
去年底,北京市組織開展新一輪古樹名木資源調查工作,調查范圍包括16區以及11個市屬公園、林場,預計5月底調查工作將全部完成,6月開始為古樹名木換發新版【詳細】
王安石家鄉古樹古宅的前世今生
在不少人追求急功近利的當代社會,江西撫州籍民間文化遺產保護者馬達東先生則秉承【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