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專家:舊城改造首要尊重文化的差異
舊城改造,首要尊重舊城的景色與光線,全球建筑語言再趨同也應詮釋出文化差異
建筑是城市與人類溝通的語者。角斗場、金字塔、白金漢宮、神廟……提起它們,羅馬、埃及、倫敦、京都的臉便依次閃現。而建筑設計師就是代表城市發聲的媒介。7月25日,在“深圳-城市建筑設計大師論壇”上,麻省理工學院建筑與規劃院院長阿黛爾·諾德·桑多斯以及巴黎馬蓋建筑學院院長娜斯琳·斯臘姬的到來,讓深圳又聽到了另外一些獨特的聲音。在她們看來,每一項技術與設計都是城市的細胞;在她們看來,每一條峽谷都應該得到自由生長的尊重。
娜斯琳·斯臘姬巴黎馬蓋建筑學院院長
在娜斯琳·斯臘姬看來,觀察是建筑師的本質,每一項基礎設施里都潛藏著屬于城市自己的建筑秩序,包括北京街頭人們司空見慣的垃圾回收車。而設計之起始在于觀察與思考每個城市不同的建筑秩序。
她的團隊曾對距北京2300公里、面積105平方公里的峽谷帶做過改造設計方案。“對于山谷或平原的道路設計,意大利設計師喜歡采用騰空架起的方式,法國設計師傾向于進行拆除操作,我們決定既不騰空也不拆除,而是將道路融入到山谷中去。”由于峽谷的特殊性,不同地段都各有特色,因此季節、氣候、植物、道路等統統都是應該考慮的因素。娜斯琳的做法是,對五條峽谷做了不同的主題規劃:有的用來建造豪華別墅區,有的主要用作滑雪……而最后一段名為“princevillage”的峽谷,則以公園為主題進行最大限度的原生態保留,原住民依舊可以繼續居住在里面。
“由于峽谷氣候特殊,除了對當地植物進行分析,我們還針對冬夏變化設計了兩種完全不同的設計方案,”娜斯林特別強調,“因為這不光是在做建筑設計,還是一次地理規劃,而我們所追求的,是保持地貌不做過度開發。”
如果說上面的案例屬于對自然的改造,那么,對舊城改造而言,如何衡量改造與保存之間的關系?這對處于大開發階段的中國城市,尤其是個兩難的問題。
曾經為法國一座始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舊城區做遷移改造的娜斯林,將舊城改造形容“就像在烘焙一塊蛋糕”。在她看來,尊重景色與光線就是尊重舊城的建筑秩序———把所有的元素集中在一塊,建模堆疊,以更小的體積容納更大的事物,才能有效提升新城區的使用效率。即便是堆疊,也要讓“蛋糕”最底層的房間被陽光眷顧。而接下來才需要考慮到技術與方法,例如對感光室內材料和太陽能的利用實現這一目的。
在娜斯林看來,即便全球建筑語言已經慢慢趨同,但在相同建筑語言下也應該詮釋出文化差異。她認為,建筑師需要思考特殊性與差異性。因為,建筑已經不存在所謂的通用的法則。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浙江:2020實現智慧城市全覆蓋
在日前印發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加快建設現代化城市的實施意見》中,海綿城市建設,城市綠化美化,按照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的垃圾綜合治理,強化垃圾分類處置等一攬子措施將被重點推進【詳細】
解讀北京城市建筑文化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古都,是現代化和國際化的結合體,千年的文化承載著太多的精髓和歷史,包羅萬象的建筑凸顯了這座古城的別樣韻味。從上世紀50年代的天安門廣場到上世紀80年代的摩天大廈,再到今天的“大褲衩”“巨蛋”“鳥巢”等,無不見證了這座古城的建筑軌跡。【詳細】
河北舊城改造禁止拆古建新 謀劃白洋淀地區發展
近日,河北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發布《2015年全省城鄉規劃和村鎮建設工作要點》,涉及規劃體系、城市設計、增強規劃剛性和執行力、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及傳統村落、推進重點城鎮建設等眾多方面。 【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