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試點項目顯示民眾舊習難改
北京達爾問自然求知社對家庭用能情況為期一年的調查表明,在發改委確定的8個低碳試點城市中,盡管有關綠色日程的知識得到廣泛普及,但只有少數人過著“低碳生活”。本次調查包括3200余份問卷和采訪目標地區不同收入水平的3至5個家庭,意在確定當地居民是否聽說過“低碳”生活方式,以及他們是否努力通過日常選擇降低對周圍環境的影響。
按照2010年推出的試點計劃,這8座城市———天津、重慶、深圳、廈門、杭州、南昌、貴陽和保定———正盡力確定減少碳排放并保持經濟增長的途徑。達爾問發現,在媒體的推動下,關于低碳日程和綠色行為的知識已在公眾中得到普及。近99%的受訪者了解氣候變化并知道低碳生活方式概念。但只有少數人在切身實踐此類理念。例如,在天津的135名受訪者中,僅有10人表示為保護環境不買汽車。在有車一族中,每天都開車和大多用于長途出行的比例分別為62%和31%。不同群體的低碳意識存在明顯差距:普通工薪階層乘坐廉價公交,并非出于低碳考慮而是別無選擇。白領階層通常駕車出行是圖方便或工作需要,盡管他們清楚這并非低碳之道。
研究表明,由于農村用能受制于各種經濟因素,能源結構變化緩慢。達爾問的調查表明,面對社會慣例和生活不便的個人,很難改變其生活習慣,他們看不到其選擇的影響力并常常感到無助和孤立。這意味著自上而下的政策引導型措施,是改變家庭用能習俗的合適方法。
相關鏈接:
生態城市,這一概念是在70年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人與生物圈(MAB)”計劃研究過程中提出的,一經出現,立刻就受到全球的廣泛關注。關于生態城市概念眾說紛紜,至今還沒有公認的確切的定義。前蘇聯生態學家楊尼斯基認為生態城市是一種理想城模式,其中技術與自然充分融合,人的創造力和生產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居民的身心健康和環境質量得到最大限度保護。中國學者黃光宇教授認為,生態城市是根據生態學原理綜合研究城市生態系統中人與“住所”的關系,并應用科學與技術手段協調現代城市經濟系統與生物的關系,保護與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資源與能源,提高人類對城市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修復、維持和發展的能力,使人、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互惠共生。
從廣義上講,生態城市是建立在人類對人與自然關系更深刻認識基礎上的新的文化觀,是按照生態學原則建立起來的社會、經濟、自然協調發展的新型社會關系,是有效的利用環境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新的生產和生活方式。狹義的講,就是按照生態學原理進行城市設計,建立高效、和諧、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人類聚居環境。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王文杰:哈爾濱城市森林研究看生態城市建設
最近在貴陽召開了生態峰會,提出了要建6個國家級森林城市群,200個國家級森林城市,這是到2020年的目標,現在已經有165個了,到2025年要增加到300個。在生態城市建設中樹木大有可為【詳細】
車生泉:生態城市與海綿城市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副院長車生泉教授發表題為《生態城市與海綿城市》的主題演講。他提出,城市中人是核心,城市生態系統應當是以人為主體【詳細】
塔瓦才?科博凱奇:生態城市景觀方法
2017年9月2日下午,在河北衡水舉行的濕地園林與生態城市建設研討會上,亞洲著名景觀設計師、泰國LAB景觀設計事務所創始人塔瓦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