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生態保護費”,該不該收
近日,有媒體報道:昆明市擬對滇池流域2920平方公里范圍的五華、盤龍、官渡、呈貢、晉寧等6個縣區的酒店、旅社入住者,按每人每天10元的標準,開征滇池生態資源保護費。據了解,上述收費計劃已經進入立法程序,正在報請有關方面審核通過。生態資源保護費該不該收?一時間,一石激起千層浪。
開征“環境稅”早有先例
我國生態資源保護費征收一直都在進行,征收對象主要為對生態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的組織和個人。在云南麗江等地向游客征收“古城維護費”已有先例。麗江古城保護管理局將所收費用用來償還貸款、整治與治理古城環境、修復傳統民居、建設“民族文化特色街”與“走進納西人家”項目、成立麗江與納西文化研究會等,實現對地方財政的有效補充,才得見白云飄逸、村落祥和的旅游勝景。
立法開征此費,有利于增強全民保護滇池意識,引導企業嚴格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以最小的環境成本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建立穩定長效投入機制。生態資源保護費應該征收,但征收不能搞平均攤派。
征收可以,但要公開透明
一些網民認為收費離譜,是說滇池污染是周邊的一些企業造成的,不關停污染企業,反而將治理成本轉嫁給游客,沒有道理。我認為,第一,不能絕對地說旅游對生態環境沒有影響和破壞,只要有人活動,理論上說都可能會給環境帶來一定的負擔;第二,收取生態保護費與整治污染企業并不矛盾。生態保護費,其實是一種“環境稅”,不是不可以收,關鍵是要做到合法、公正、透明,并確保有效。公眾最反感的問題未必是交費,而是這些錢不用來干正事,反致“三公”消費更奢侈,或為形象工程添磚加瓦。 馬滌明
征收“生態保護費”于法無據
法律并沒有給予地方政府向普通游客收取生態資源保護費的權力。收取生態資源保護費,必須遵守“誰污染誰買單”的原則。水污染防治法規定,生態資源保護費的征收對象,主要是給生態環境造成直接影響的組織和個人,向普通游客收費,就是對游客進行了“有罪推定”。針對污染嚴重、治污資金匱乏的局面,最可取的辦法是加強源頭治理,嚴格限制、控制高污染行業;同時,向短期難以徹底取締的污染企業,收取合理的生態保護費“雁過拔毛式”地向游客收資源保護費,只會讓游客們拒絕接受,最終用腳投票。 舒 銳
治污豈能“算計”游客
盡管滇池治污迫在眉睫,但治理污染畢竟是當地政府的分內之責,政府辦事應當遵循內部挖潛、量入為出的原則,有多少錢辦多少事,哪有“你規劃,我出錢”的道理。“解鈴還需系鈴人”。如果政府投資不足,治理滇池污染的確需要征收“生態保護費”,那首當其沖的也應當是沿池污染企業和個人,甚至廣而擴至所有的“本地人”,豈能獨獨算計“到此一游”的外來客?不可否認,游客的吃喝拉撒會給當地的環境保護造成些許壓力,但與其為當地旅游業發展和拉動相關產業做出的貢獻相比,堪稱九牛一毛。“貢獻”之余再“挨宰”,無疑會挫傷游客游覽滇池的積極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陜西林業:保護生態資源 增進民生福祉
9月13日,陜西省政府新聞辦舉行“貫徹省第十三次黨代會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勝利召開落實‘五新’戰略任務譜寫陜西追趕超越發展新篇章”第十場主題系列發布會。【詳細】
四川省正式啟動森林小鎮建設工作
7月3日,記者從省林業廳官方網站獲悉,為貫徹省委省政府關于大規模綠化全川的決策部署,落實省政府《大規模綠化全川行動方案》和《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森林城市建設的意見》,近日,省綠委、林業廳聯合印發《四川省森林小鎮建設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標志著我省森林小鎮建設工作正式啟動。【詳細】
第九屆海峽論壇:共探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
6月18日—21日,作為“第九屆海峽論壇——2017年海峽科技專家論壇”系列活動之一的第八屆海峽兩岸生物多樣性與森林保護文化研討會在泉州市德化縣舉行。此次研討會的主題為“生物多樣性與義工宣教機制創新”,來自海峽兩岸近120名院校(機構)的專家學者、相關社團組織和部分企業代表出席研討會。【詳細】
昆明滇池三大濕地元旦勝景迎客
昨天(1月1日)是元旦小長假的第一天,也是昆明瀑布公園和滇池之“腎”——官渡區王官濕地、呈貢區斗南濕地和晉寧東大河濕地正式開放的第一天。【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