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建筑如何引領方向
2012-08-07 08:41:36 作者:蔡臻欣 來源:投資者報 瀏覽次數:
象山的行走坐望
在象山校區的建造過程中,王澍淋漓盡致地發揮了他一貫的特色:大量使用舊建筑材料,卻以此營造出時間感與別樣意境。“相比于其他元素,我對時間其實更感興趣。我們慨嘆中國30年來發展速度飛快,卻損失了時間,建成了大量無時間感的東西。5000年的文明被隨便糟蹋破壞,最后得到的是一堆很快腐敗的垃圾。在象山校區中,我使用了大量回收來的舊材料,價格比正常材料便宜一半,但這些東西至少有50年的歷史,后來發現有的瓦片居然有數百年歷史,這些材料用上去之后,整個校園驟然恢復了時間的微妙感覺。這些材料下雨之后顏色會變化,校園里開始出現了一種由舊材料散發的氣味,隨四季交替而不同。我希望通過材料的運用、門窗和走廊的布置以及建筑與環境的關系,把深邃而抽象的思想用具體而微的手段讓人切切實實地體悟到。”
許江則認為,對于象山校區,大家津津樂道的是它實的部分,即建造語言。而虛的部分就是它和青山之間的關系,這就是大學的“望境”。“象山校區有許多獨特的門窗和走廊,它們就是遠望青山的不同界面。學子們朝朝暮暮從這里經過,看到了青山的四季,也在相望青山中看到了自己心靈的成長。現實中我們又將如何超越表象看到內在,超越個體看到整體?這些門柱、長廊和風景給我們以心靈的暗示,也就是我們將以怎樣的方式切割自己的視野,同時又重新構建我們與青山的關系。這種相望非常重要,象山的行走坐望都能帶來一種心靈的發問和應答。”
他強調,王澍設計了象山的校區,這只是象山“望境”的開始,之后中國美院一代代學人將與象山相伴,象山未來的歷史亦將從這里展開。
詩性與自由
在象山校區建造之前,王澍向許江提出:“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給我自由。”許江不僅給予他充分的自由,還贈詩三首以表明自己志同道合之心愿。
一位評論人士將美國現代建筑大師路易斯?卡恩(Louis Isadore Kahn)與王澍相提并論:“卡恩的建筑在粗獷中深刻地表達了永恒的詩意,富含西方古典‘史詩’的魂魄。而王澍的建筑就像中國的山水詩。雖然兩種詩意氣勢與文化背景不同,不過其‘詩性’的深層內核卻有著驚人的相似性,這種‘詩性’也時時刻刻暗示著他們二人‘文人建筑師’的身份。”
而在許江看來,他與王澍都是有詩性的人,而中國美院的特點就是聚集了這樣一批有詩性的人。“詩性有三個關鍵詞。首先是傳統的活化。用傳統打開內心,提升心智。其次是現實的關懷。以獨立意志來挑戰和反思現實中傳承與拓展、身份與差異、精英與消費等諸般糾結。最后是創造的提升。創造來源于內部的提升與轉換,而這種提升與轉換來自于自身的損耗。藝術創造和教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需要不斷‘轉換’。”
“有一段時間我在象山校區三號樓里畫畫,每天黃昏走出教學樓,聞著青草的芬芳氣息,望見夕陽下的余暉,不禁想起了唐代皇甫松的詩:‘門外水流何處?天邊樹繞誰家?山色東西多少?朝朝幾度云遮。’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我們要讓年輕人知道自己的立身之所,去擔當他們的責任,先把基礎的東西、傳統的固有語言掌握起來,然后通過它們開發自己的心智,最終要還原到現實的關懷里去經受一次涅盤。藝術的技巧就是以一種身心俱足的方式進行創造,像工匠一樣勞作,像哲人一樣思考。這些都是我們在塑造這個精神共同體的時候所不能忘卻的。” 許最后總結道。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