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城市發展應發揚人文主義
在城市人文主義成為中國城市必然選擇的當下,從城市規劃建設層面上看,要實現以人為本的城市價值觀,離不開以下原則:
首先,必須改變國內城市目前普遍存在的單結構模式,提倡多元的,而不是單一功能的城市組團。由于計劃經濟思維遺留下的城市布局,中國的城市結構大多是工業區、CBD、行政區等各自為陣,而這三個區正好造成大量的交通擁堵,人們每天都在繁忙而擁擠地遷移當中度過。
其次,應該建立最完善的無縫對接公共交通系統,每個城市都應該有完善的步行系統,合理的狀況應該是緊湊型的、減少出行的、以步行為主的城市組團,形成多中心、小組團的城市結構。
再次,城市綜合體可以被認為是在高密度時代踐行以人為本原則的行之有效的方案。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和土地資源的稀缺,未來城市尤其是新興國家城市必然朝向高密度和高容積率的方向發展。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做到在如此高密度的規劃中體現以人為本的原則是所有城市建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城市綜合體的實質是在城市中形成多個功能組團,這與倫敦的村莊模式不謀而合,每一個城市綜合體都是某一個大片區的中心,而每一個功能組團又是整座城市中的一個小結構,城市綜合體的興建因此有助于打破中國城市自計劃經濟時代遺留下來的城市格局。在土地成本日益高昂的時代,無疑是解決城市居民生活、娛樂、消費、工作的最佳載體,它代表了新型城市的發展方向。
原則二:人文關懷 靈慧生命
由于中國經濟發展的巨大成就,使城市主人們的眼界越來越高。在城市戰略上,不僅有180多個國內城市打出口號要發展國際大都市,同時,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巨大壓力下,作為城市發展更高理想的文化城市,近年來也開始扎堆出現在各地城市的發展戰略中。
從世界城市的發展史看,城市的經濟地位、經濟社會發展健康與否,直接決定著城市的文化選擇,包括城市文化精神的導向。中國從經濟城市向文化城市的轉變,符合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內在規律和現實需要,但文化建設與經濟建設的巨大差異,使其成為當下許多城市的心頭之痛。
事實上,中國城市化的轉型之路在當今世界擁有許多可供借鑒和參考的范本。細心的人們會發現,在世界城市排名中占據前排的城市,無一例外都是文化引領城市發展的典范。
巴黎是世界公認的文化藝術之都。雖然少有高樓大廈,但巴黎的樓房幾乎都加以修飾,窗檐、屋脊也嵌以雕塑,圖案更是"百花齊放",鑄鐵的書報亭上澆鑄著花紋圖案,路邊與橋上的燈柱造型也極具藝術性。
一個城市文化場所的多少和設施水準的高低,都與城市的文化品位息息相關。巴黎市區面積并不大,但文化中心、藝術中心、體育中心等總數多達300多個。巴黎還擁有134座博物館、170多家歌舞廳、350個電影廳、141個劇院和64所市屬公共圖書館。在僅僅105平方公里的面積里,有體育設施400多座。
撇開這些枯燥的數據,走在巴黎街頭上,你會嗅到濃濃的藝術氣息。這里沒有像紐約等大城市那樣的摩天大廈,樓層的主線都在同一個水平面。早在1859年,巴黎就通過了不建高樓的相關法規,市區不建高樓,就成了巴黎人的共識。
巴黎人在設計這座城市時創意十足。當他們認為街頭的商業廣告嚴重影響市容而又不得不需要廣告時,便想出了一個辦法:在人行道上設圓形廣告筒,邊旋轉邊變換廣告,成為巴黎街頭一道亮麗風景。
巴黎人對歷史文化也是非常熱愛。法國大約有1.4萬座古代建筑和遺址被列為歷史古跡,像著名的盧浮宮、埃菲爾鐵塔、巴黎圣母院、巴黎歌劇院和凱旋門等歷史建筑都保存完好,就連在公眾看來不起眼的下水道也成了巴黎著名旅游景點。除了著名的歷史建筑外,巴黎人對普通的樓房都有"懷舊情結"。巴黎有項規定,樓房的外墻必須每隔10年清洗一次,不能破壞建筑,不能損傷舊墻。
正是這種獨特的城市藝術和創意讓世界各地的旅游者慕名而來,極大地推動了巴黎文化旅游的發展。據法國相關部門統計,作為文化產業的一部分,巴黎的文化旅游業城市GDP比重一般年份均能達到20%以上,成為法國旅游業的領頭羊。
無論是世界城市發展史還是西方城市的發展經驗,都證明了:城市持久發展的核心動力來源于文化和智慧。巴黎的經驗可以給中國的城市決策者、規劃者們提供一定的參考,然而,中國擁有自己的發展節奏和文化特點,并不能照搬西方經驗。尤其對于成都這樣的內陸城市而言,其城市發展階段尚處于城市化進程的中期水平,各項硬件指標尚未完成,經濟水平需要繼續提高。然而,即便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依舊不能忽視文化引領的重要性。
成都的城市氣質本身就決定了文化在這片土壤上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經濟騰飛和高速建設的時代框架中,成都依舊保持了其文化根脈中的從容和淡定。然而也應該看到,成都在近十年的發展歷程中,盡管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但也存在許多不足。
文化立城在當下中國很容易流于浮華的表象,比如一味新建仿古建筑和街區,打造所謂的城市景觀節點等等,缺失的恰恰是真正原創的文化,在這一點上,巴黎可以帶給我們很好的借鑒。
要想創造出有生命力的城市文化,離不開對"人"的關注。文化引領的落腳點是人文關懷,一座沒有人文關懷的城市,即便興建再多的仿古符號,也是空洞而沒有內涵的。中國未來的城市規劃,必然會從GDP模式轉向以人文關懷作為出發點。
原則三:綠色城市 回歸自然
生態城市早已不是一個新概念,二十一世紀進入到第二個十年之際,低碳時代的到來再次催生了新一輪關于生態城市的規劃和建設。西方的城市歷史表明,單純依靠工業,最終會將一座城市引向"死亡"的邊緣。
有專家指出,應把城市理解成一個活的有機體,城市和人一樣是有生命的,在這種理解下,應該把"綠色城市"作為中國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從全球范圍來看,倡導綠色生態也是目前普適的城市價值觀,是未來標志城市文化的方向,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必然將成為未來城市的發展主流。
與生態城市相伴相生的另一個理念是環境保護。地球與城市和人一樣,也是一個有機的活體。目前,中國許多城市在高速擴建過程中,對周邊環境的破壞非常巨大,而依靠破壞周邊環境來建立的人工生態并不符合可持續發展理念。因此,在城市未來的規劃建設過程中,一定要在生態修復、整體環境上為城市尋找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環境。
編輯:daiy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