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比較專題論壇在貴陽舉行(圖)
中外城市生態文明建設比較專題論壇于7月28日在貴陽舉行,與會的數十位中外學者、專家共議當前國際“城市化”進程,稱未來打造生態文明城市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城市是人類活動最為集中的空間,是人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相互交換物資與能量最強烈的地區。2010年是世界的“城市化年”,全球有超過50%的人類居住在城市的地區。聯合國的一份報告指出,雖然城市面積只占全世界土地總面積的2%,卻消耗著全球75%的資源,并產生了更大比率的廢棄物。
“城市還是人類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心樞紐,100多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GDP占了全球GDP總量的三分之一。”國際地方環境行動理事會秘書長康納德·奧托·齊默曼對于城市的迅猛發展表示擔憂,他認為城市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全球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已開始侵蝕人類的生存空間。
全球人居環境論壇主席、聯合國前秘書長和高級代表安瓦爾·喬杜里在27日進行的高峰論壇上指出,世界正在經歷一個人居環境與城市化的演變,全球城市化水平將在未來的40年中高達70%。根據聯合國預測,到2050年全球總人口將會增長到93億元。“一系列增長會帶來更為嚴酷的挑戰,而城市在應對氣候變化和碳排放方面應起到重要作用。”安瓦爾說,“今年我們將啟動在貴陽的‘國際人居環境范例新城’項目,將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作出新貢獻。”
對于全球人居環境論壇將貴陽作為國際人居環境范例新城,貴陽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文新認為這是對貴陽踐行生態文明的肯定。他告訴記者:“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的貴陽,很早即確立了生態文明為城市發展根本,將綠色、生態的概念滲透到了城市建設的每一個環節。”
當前,“低碳”與“生態”已成為當今城市發展的關鍵詞,海內外都掀起了一場低碳建設的熱潮。截至2012年3月,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統計中國提出以“生態城市”或“低碳城市”等生態型發展模式為城市發展目標的地級(含)以上的城市約280個,而中國地級市總數僅為300余個。中國城市科學研究會秘書長、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副院長李迅表示低碳生態城市作為當代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持續發展探索,將是人類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唯一選擇。
對于如何開展生態建設,康納德認為交流與分享很重要,他告訴記者:“一個城市要勇于與其他城市做個對比,有比較才能夠有發現,才能夠分享一些良好的經驗和做法。”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王如松表示,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核心在于觀念更新、體制革新、科技創新。
編輯:zhangh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要重視三方面問題
清清河水、古樸城墻、歷史老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