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苗木行情變臉山雨欲來風滿樓?
至盛夏季節,之前一直忙碌的苗木經營者閑下來了,有些人也因此能靜下心來去各地走走,考察考察市場。轉一圈下來,很多人感覺心里很不踏實:沒想到近兩年苗木種植面積增長這么快,特別是小苗,而且建苗圃的多是些有一定經濟實力的“老板”。俗話說“盛極必衰”,經歷了兩年多好時光的苗木行業可能即將迎來風雨飄搖的多事之秋。有可能到來的殘酷后市也將證明,不少人又走在行情后面。
影響苗木種植效益的最直接因素是供求關系,今年上半年的行情特點是價漲量縮,需求疲態盡顯。原因也很簡單,由于房地產調控,地方政府土地財政難以為繼,普遍缺錢。記者最近走訪了山東的幾個地方,了解到雖然綠化工程項目不少,但當地施工企業無人敢接。據他們反映,因前幾年大規模上項目,地方財政早已透支,現在做綠化項目很難及時結款,只有“膽大”的外地企業或能“盤活”土地的大企業才敢承攬。全國很多地方也有類似的情況,目前又遇到經濟增長乏力,樓市繼續嚴控,地方債務短期內難以抹平,這些都決定了苗木需求不振還將持續。
在整體需求萎縮的情況下,一些小苗則因為苗圃的“內部循環”,價格卻攀上了“歷史頂峰”,像法桐、白蠟的一年生小苗,曾一度賣到十幾元錢一株,美國秋紅楓的一年生苗市場價達到了40元以上。大苗則由于前兩年工程大量使用,導致貨源跟不上,價格上漲。有人感嘆:小苗都這么貴,大苗要賣多少錢才能賺回來?簡直有些瘋狂。小苗行情這么好,一方面是因為新增苗圃數量大,另外是因為大苗價格高帶動小苗價格上漲。
市場需求下降,苗木價格卻逆市上漲,這往往是市場逆轉的一個預警信號。其實還有更多的“指標”表明苗木生產出現了泡沫的苗頭,像行業外資金大量進入,本身是因為其他行業不景氣,投資收益低,才來苗木行業淘金的。而苗木需求的基礎是國家經濟的發展,與其他行業景氣與否相關程度較高。業外資本的集中涌入,只是帶火了中小規格苗木市場,并不能帶動終端的苗木消費。還有,近一年來,各地媒體大量報道發展苗木致富的新聞,新興苗鄉苗縣更是一個接一個出現。這就好像股市里,當連賣菜的老頭老太太都在談論股票時,離下跌也就不遠了。
苗木生長周期較長,國家的經濟形勢又時常波動,有經驗人的做法是,在市場低迷或啟動初期擴大生產,在行情好時賣苗獲利。而一些新產區或新入行的則是反其道而行之,在近兩年苗價猛漲,生產、人力成本大增的情況下進入。而且因中大規格苗難找且價格貴,投入太大,很多人不得不選擇發展中小規格的苗木。這些苗木很大一部分的銷售對象是苗圃,而一旦苗木價格出現下滑態勢,人們投資苗木的熱情也將退去,這部分苗子的銷路在哪里?苗圃還有足夠的土地和財力分栽嗎?即使有資金,堅持做長線投資養大苗的苗圃,如果品種選擇不當,也會面臨三五年后某類產品集中上市、惡性競爭的風險,上一個苗木高峰期的杜英就是一個典型例子。另外,近兩年的苗木旺銷是因為2006年前后出現了育苗斷檔和國家4萬億拉動經濟雙重因素作用的結果,現在建成綠地上可供抽稀的苗木也不少,再出現量價齊漲的行情機會并不大。
記者在這里提示風險并不意味著今后沒機會。面對經濟的疲軟,現在又有很多專家在呼吁政府出刺激經濟的救市政策,如果啟動,可能會有新一輪的建設熱潮。另外,我國的城鎮化建設、基礎設施建設也將是長期的,以PM2.5治理為代表的空氣環境治理日益受重視,只要經濟持續快速發展,綠化苗木大有用武之地。而且,與出現“龍柏燒狗肉”時情況不同的是,一些傳統苗鄉并沒有再次出現全村、全鄉都發展苗木的現象。只是等待經濟走出低迷、行業消化過剩產能是個痛苦的過程,苗木企業要堅持得住。保持一份清醒,有憂患意識,才有可能在危機來臨時轉危為機。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
英研究人員首次在植物中發現稀有礦物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國際上首次發現一些虎耳草屬(Saxifraga)高山植物的葉片可以產生稀有礦物球霰石,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植物志》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