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上市和寺廟上市的誤讀與正解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文化資源轉變為旅游資源供旅游者欣賞、體驗,從而讓人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使傳統文化得到更好的傳承與弘揚,是文化資源開發的最終目的。文化旅游產業在21世紀已經成為旅游產業的重要構成部分,除文化弘揚傳承功能之外,必然會與經濟發展、文化資源所處區域范圍內的居民生活水平提升以及社會發展相聯系。
最近,所謂“名山上市”在全國范圍內引發熱議。“天下名山僧占多”,這句俗語足以說明“宗教名山”在我國名山資源構成中的重要地位。毫無疑問,眾多“名山”特別是宗教名山乃是文化資源的杰出載體。對于所謂“名山上市”,有支持、有反對,爭論的焦點基本上集中在“上市以后文化能否弘揚,文化圣地是否會被打上圈錢的烙印”。
然而,在筆者看來,不管是文化圣地還是宗教圣地,從來都是向世人開放的。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宗教圣地轉變為旅游目的地更是成為一種不可逆轉的趨勢。隨著文化和旅游的結合,文化資源創造經濟效益已經是不可阻擋的發展方向。如何處理好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市場化利用的微妙關系,“凱撒的歸凱撒,上帝的歸上帝”,找到宗教與世俗、保護與利用的最佳平衡點才是關鍵所在。
“名山上市”是誤讀、“寺廟上市”是偽命題
五臺山、普陀山等宗教名山籌備上市的消息日前一經發布,便引起社會各界專家學者的爭論。很多學者認為,這種做法是對中國文化的褻瀆。
佛教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旅游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帶著休閑游賞的動機“拜訪”各地名山,這也讓政府和相關的經營管理部門看到了以文化為基礎發展經濟的希望。其實這種做法本沒有什么可以值得爭議的地方,利用文化發展經濟必然要進行必要的投入,包括對資源周邊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及配套產業鏈的完善等,旅游界對此也一直都保持一種鼓勵的態度。各種關于“名山”的旅游規劃也不斷強調設施完善和成立相對完善的管理體系的問題,當然對文化和文物的保護也是規劃的重要方面,在保護的前提下尋求利用與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共識。
站在群眾的觀點看待這個問題,宗教文化自古以來是給人們一種信仰,并使人們帶著這種信仰凈化心靈,期待美好的生活,人們將這種虛擬的東西轉變為實實在在生活質量的提升,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但是,為何上市乃至提到這個話題就會引起軒然大波?上市只不過是現階段經營管理的一種方式而已,卻被很多人理解為“利用文化這一看似高尚的借口搭建以‘圈錢’為目的的經濟平臺,從而獲取更多的經濟利益”。
綜觀我國文化資源,大部分已經被開發成了旅游景區,不少非常知名的景區并非因為沒有謀求上市就找到了更加合理的發展道路。2007年,我國多處世界文化遺產地被世界遺產大會黃牌警告,多數是因為地方部門過分地為追求經濟收益而使原來的自然風貌和風土人情遭到破壞。中國的旅游業迄今為止僅有30多年的發展歷程,難免會有人急于追求一時的經濟效益而忽視了可持續利用這一重要的原則,由此可見,文化資源開發成功與否與其是否上市并沒有直接關系,關鍵在于是否有一條科學的經營道路能夠平衡保護和發展之間的關系。
早在1997年,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證券交易所上市,成為中國首個進入資本市場的“名山”,也是首個上市的“宗教名山”,更是迄今為止唯一擁有上市公司的我國“佛教名山”。峨眉山上市并沒有像目前國內部分學者擔憂的那樣降低了佛教文化的地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并不是以“宗教文化”作為主要的資源,而是與峨眉山旅游發展密切相關的配套設施作為主要資產的上市,如與宗教文化無關的索道、酒店、餐飲、客運、娛樂等。相反,上市融資使政府的派出機構管委會和企業有更多的能力去建設與完善這些旅游相關設施,從而方便更多的人前來感悟峨眉山的文化氛圍,使更多的人能夠在一個較好的環境下去體會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這何嘗不是一種突破,無論是針對文化本身還是針對經濟效益的發展。
按照傳統的分類方式,旅游景區可以分為自然景區和人文景區兩大基本類型。旅游業發展的初期,由于經驗的缺乏等多方面的原因,景區管理基本處于不斷的探索階段,當這種探索到了一定的階段,和目前的市場經濟相結合,經營管理的模式也在不斷的創新,上市其實只是一種創新的手段而已。
拋開“文化”這個頭銜,中國還有很多的“名山”,例如張家界、黃山等,雖然不能說這些山沒有文化,只是與佛教名山五臺山、道教名山青城山等相比可能要少一些,這些“名山”上市為何沒有引起如此軒然大波呢?是不是因為宗教因素而上綱上線呢?
2007年,《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綜合整治驗收考核標準》出臺。自此之后,除較早上市的峨眉山、張家界、黃山之外,各大景區的最大收入來源——門票收入都不能再計入上市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新的公司如果裝入門票收入也就無法獲得證監會的上市批準。五臺山、普陀山的上市申請中,對此也做了清晰的說明。因此,如果門票收入不能裝進上市公司,對于絕大部分景區來說,所謂的“景區上市”、“名山上市”就完全名不副實。
我們幾乎可以斷言,“名山上市”只是一個傳說,存在嚴重的誤讀,與名山本身并無太大關系,而“寺廟上市”更是信口開河的偽命題。因為根據我國目前的政策,寺廟類的建筑除一部分由文物部分管理之外,大部分屬宗教部門管轄、歸僧人使用,景區管委會或者其他相關部門沒有權力將其納入旗下。所謂“少林寺被上市”就是其中一個混淆視聽的典型案例,而危言聳聽的所謂“名山上市”通常僅僅是旅游這個產業鏈中某些環節的上市而已。內涵、外延極不清晰的“名山上市”、“宗教上市”、“寺廟上市”等概念不脛而走,并伴隨不假思索的混同、替換,暴露出當今不少學者、名人的極端浮躁和不負責任。
編輯:zhaoxi
相關閱讀
普陀山IPO上市調查:到底是誰的普陀山?
和輿論驚呼的“宗教上市”不同,普陀山的上市計劃,嚴格來說并不涉及宗教資產,其融資主要目的也并不是投向島內開發,而是瞄準整個舟山群島新區的開發機會。【詳細】
普陀山擬上市調查:把保護文化資產放首位
“普陀山是一個地名,只是在普陀山的幾百家企業中選取幾家準備整合上市而已。擬上市企業既不包含景區門票也不牽涉廟宇資產。”近期市場對普陀山上市誤讀,普陀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黃偉民為此直喊冤。【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