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必須強化綠色發展 走生態立省之路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我們必須看到,這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柱。因此,許多國家都把綠色產業作為推動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在發展中突出綠色的理念和內涵。我國“十二五”規劃所確定的政策、措施和目標,即處處體現了綠色低碳發展的要求,實質上就是一部“綠色發展規劃”。
轉型升級中的廣東,必須強化綠色發展,走生態立省之路,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探索建立生態發展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從而搶占先機,贏得戰略主動。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一種新的硬實力,也是一種新的軟實力。在全球經濟與環境遭遇重大挑戰的背景下,綠色發展漸成唯一出路,走綠色發展道路已是當前最緊迫的任務。在廣東自身,改革開放30多年,工業化、城市化、國際化突飛猛進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毋庸諱言的是,環境與發展矛盾也日益尖銳。因而,必須要確立資源無價、環境無價的觀念。走生態立省之路,正建立在對傳統造成嚴重污染和資源短缺的發展模式進行反思的基礎之上。
走生態立省之路,廣東具備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因為廣東是國家低碳試點省和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范省。國家對低碳試點省的要求,就是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能源結構、推進科技創新、發展綠色建筑和綠色交通,建成我國低碳發展的先行區、綠色發展的示范區和科學發展的實驗區。為此,我省制訂了《開展國家低碳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落實好這個方案,將有力促進廣東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提高產業節能減排水平,并將催生一批新技術、新產業,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使產業發展和資源環境的因素能夠更加協調,提高產業發展的質量。節約集約用地試點示范省,更是一項具有創新意義的工作,它將檢驗廣東能否推動節約集約用地的先行先試,進一步盤活存量建設用地和加快“三舊”改造工作,探索構建土地資源保障和促進科學發展的新機制,提高利用國土資源的水平,走出一條有廣東特色的內涵挖潛式高效用地新路子。使試點變為經驗,必須以制度創新和技術創新作為手段,既要打造產業生態體系,又要改造傳統產業并發展生態產業。
走生態立省之路,對全省廣大山區也提出了明確要求,尤其需要繃緊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這根弦,要視之為不可突破的底線。山區不要與周邊地區簡單類比,不要強求一時的發展高速度,也就是不能一味比拼經濟增長而忽略生態環境保護,更不能以環境破壞、生態惡化為代價換取暫時的高增長。從1985年以來,省委、省政府已經先后召開了十幾次山區工作會議,大搞造林種果和農業綜合開發,使廣東省率先成為全國荒山綠化第一省,實現了山區從“窮山惡水”到“青山綠水”的歷史性跨越。這個成績來之不易,山區要深刻認識到生態資源是自己最寶貴的資源,是自己最具發展潛力亦即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從全省大局來看,山區能夠守住廣東的“香格里拉”,就是最大的功績。
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已然擺上國家和省的發展戰略。按照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的部署,廣東將加快林業生態省建設,規劃實施珠江清潔水系、重點水源地保護、沿海沿江重要綠化帶、北部連綿山地等重點生態工程,構建區域生態安全體系。全省上下一定要認真領會,讓綠色責任精神、節約循環意識、低碳環保理念更加深入人心,并落實到每個單位、每個家庭、每個公民的行動上,從而能夠以高度的綠色責任心,形成合力,共建生產發展、生活幸福、生態和諧的綠色家園。
編輯:xiujuan
相關閱讀
推進農業綠色發展 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農業農村部7月26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農業農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長廖西元表示,將進一步做好農業農村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打好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詳細】
國際風景園林與綠色發展交流會在秦皇島舉辦
來自美國、法國、新加坡、韓國等國和中國的20多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研討風景園林與城市發展之路,探索濱水城市、海綿城市、特色城鎮的景觀設計與實踐【詳細】
陜西省生態環境保護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
為貫徹落實十九大和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關于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重點部署,充分發揮環境標準體系對于陜西省經濟產業的引導作用及其對于環境管理的支撐作用,6月4日上午,陜西省環保廳、省質監局聯合召開陜西【詳細】
我國綠色發展應遵循哪些路徑?
黨的十九大做出了【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