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花香飄全城 綠意入滿眼
深圳將實現城市綠化“生態化、人工化、精細化、均衡化”
夏日的鵬城,綠意盎然。深南大道、濱海大道、北環大道、龍翔大道……,一路姹紫嫣紅,繁花錦簇;蓮花山公園、筆架山公園、洪湖公園、陽臺山公園……,草木綠地交相輝映,生機勃勃。作為我國改革開放最前沿城市,深圳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歷程中創造了深圳奇跡;難能可貴的是,深圳在追逐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生態環境同樣不放松,不懈怠,在一個又一個的歷史節點中,創造了“綠化”生態事業的奇跡,引領全國綠化工作發展。
在昨日上午召開的深圳城市綠化工作會議上,記者獲悉,深圳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出發,始終堅持科學發展,把綠化工作放在城市發展的突出位置,探索出一條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路;并堅持以人為本,著力打造綠色、自然、生態的城市生產生活環境。同時,深圳還堅持規劃引領,在城市規劃建設中,前瞻考慮綠化需求,將全市一半的土地面積劃入綠化加以保護,構成了點線帶面相結合的綠地網絡系統,推動城市綠化實現跨越式發展。
15年成就深圳“園林城市”
30年初現“公園之城”輪廓
成績
1979年,改革開放初,深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不足10%,人均公共綠地僅為2.5平方米。斗轉星移,到2011年底,深圳已實現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6.5平方米。
記者了解到,在特區建設大規模推進的同時,深圳適時編制出臺了《深圳市城市綠化規劃和實施方案》,以政府行政命令的形式,確立了“規劃一片,建設一片,綠化一片”的建設原則,確保了城市綠化與城市建設的同步實施。而在建設資金籌措上,還明確規定在新建、擴建項目中,應從總投資中提取3%―5%的資金作為綠化專用款。
鑒于當時政府財力有限的狀況,深圳運用自身的政策優勢,采用“內引、外聯”的模式,鼓勵并引導各種所有制經濟實體投資建設旅游景區、度假酒店等,極大地促進了旅游度假村、主題公園等經營性綠地的形成,與公共綠地建設形成齊頭并進、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
在這種政府主導,多方參與,共同建設的城市綠化模式的推動下,城市綠化主要指標快速提高。到1994年,城市綠化覆蓋率增加到52.4%、人均公共綠地達到34.9平方米,接近同期國際先進水平,15年就成就了深圳“園林城市”夢想。
“園林城市”成就了一個城市的“綠色夢”,“公園之城”則實現了城市市民的“綠色夢”。30多年來,深圳市委、市政府在土地資源匱乏、發展空間有限的情形下,設法增加綜合公園、森林公園和郊野公園及社區公園的數量,把公園建設作為改善城市人居環境,提升市民“綠色福利”指數的一項重要舉措。
在打造“公園之城”的歷程中,深圳在全國率先免費向市民開放市政公園,大膽還原市政公園的公共福利性質;并在全國率先實現了綠地養護管理、監督管理和養護作業的分離,通過公開招標,實現了公園綠地管理養護的社會化、專業化。同時,自2002年開始連續多年在全市開展“公園建設年”活動,將“公園之城”建設推向高潮。深圳公園發展迅猛,從2001年公園數量135個,面積3313.6公頃,猛增到2011年的789個,面積21900公頃,10年間兩項指標劇增6倍多。而在2004年的綠地系統規劃修編中,深圳也首次完整地提出了森林公園、郊野公園-綜合公園-社區公園三級公園建設體系,從規劃的高度,為“公園之城”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記者了解到,截止2011年底,深圳全市有各類公園共800多個,公園各項指標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名列前茅。總量適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樣、景觀優美的城市公園網絡體系基本形成,“公園之城”輪廓初現。
2013年,公園綠地和生態保護區超600平米
2015年前,實現黃土裸露地塊的綠化全覆蓋
當下
在今年5月召開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強調,要樹立智慧包容的城市發展理念,努力建設美好宜居城市。生態綠化事業就是建設美好宜居城市的基礎所在。作為一項長期持續工程,著眼當下,深圳的綠化發展工作更是迫在眉睫。
據介紹,目前深圳將增加城市綠量,提高城市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改善居民居住感受,而這也是深圳綠化工作的首要任務。深圳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呂銳鋒在會上表示,深圳要著力增加綠地面積,重點拓展原特區外的綠化空間。通過推進生態造林,積極規劃建立見縫插綠,推動黃土裸露地塊的綠化工程,2015年前實現黃土裸露地塊的綠化全覆蓋。同時,還要積極實施綠體綠化,積極實施以人行天橋、立交橋、陽臺等多種形式的立體綠化,力爭到2020年,符合建設條件的立交橋全部覆綠。
呂銳鋒說,深圳還將加快綠道建設,積極構建以省立綠道為骨干,結構合理銜接有序、連通便捷、配套完善的綠道網絡,在2013年形成2000公里的綠道網。同時改造提升綠地,加快大型區域綠地建設,進一步完善區域綠地和生態林道的體系,構建多體系、多功能的城市綠地生態系統。
在公園之城的建設上,深圳則提出將不斷提升公園的功能、品質、內涵,讓廣大市民擁有更多綠色的休閑娛樂空間,這不僅有利于增加市民的綠色福利,也有利于提升市民的幸福感。“我們要突出量的增加,將城市背景山林、成交山體以及市區內具備建設條件的各類綠地規劃建設成為公園,為城市發展鋪墊綠色底蘊。優化公園布局,結合寶安、龍崗兩區的城市更新、城市改造,尤其要注意舊城區內的公園建設。”記者了解到,到2013年,深圳的公園綠地和生態保護區不僅面積要超過600平方米,而且還將注重質的提升,引入國際元素,注入時尚內涵。
“深圳城市綠化發展到今天,走精細化、精品化發展之路,是一種必然選擇。”深圳市城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將積極學習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對現有綠化景觀進行改造升級,同時加快窗口門戶地區綠化景觀提升,使每個窗口單位都成為展示深圳形象的亮點,彰顯深圳時尚之都、活力之都的特色。
而在昨日的會議上,深圳市委、市政府領導也始終強調,城市綠化提升并不等于高投入、高成本,要堅決防止將綠化提升和奢侈綠化劃等號,杜絕求大求貴,盲目攀比,不搞重復建設和毀舊換新。
城市綠化走“生態化、人工化、精細化、均衡化”之路
力爭2020年,城市綠化達國際先進城市一流水平
未來
“由主要關注原特區內向特區一體化發展轉變。”呂銳鋒在會上表示,面向未來,深圳以要提升城市質量為導向,確立國際一流的城市綠化目標,努力推動城市綠化景觀優先向生態與景觀轉變。他說,深圳建設城市綠化工作,具體來講,就是要在未來的歷程中實現城市綠化的“生態化、人工化、精細化、均衡化”。
記者了解到,深圳城市綠化的“四化”工作,其中的“生態化”指的是要通過大幅度增加力量,改善生態環境,保障生態安全,建設生態文明;“人文化”則是在城市綠化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讓市民分享綠色福利。而“精細化”就是要在城市綠化管理過程中,追求卓越,體現高品位。通過精心打造,精細管理,形成具有深圳特色的綠化質量品牌。“均衡化”則是要努力消除城市建設中的短板,克服薄弱環節,建立一體化發展平臺,實現全市整體綠化水平的大提升。
會上,深圳市委市政府提出為實現城市綠化發展比肩國際一流的目標,深圳將在迎辦大運會,市容環境大提升的基礎上,以2017年舉辦國際植物學大會為契機,來開展工作。記者了解到,國際植物學大會是國際知名的植物學界的最高會議,已有百年歷史,過去都是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召開,還從來沒有在發展中國家召開過。而深圳通過積極申辦,獲得了2017年第19屆植物學大會的主辦權,到時候將有近5000名植物學家來開會。而這是繼大運會之后召開的又一國際盛會,將為深圳生態綠化的提升提供了一次難得的機遇。
深圳引領“生態立市”之風
記者觀察
毫無疑問,昨天深圳召開的全市綠化工作會議吹響了“生態立市”的“集結號”。省委常委、深圳市委書記王榮,市委副書記、市長許勤等市委、市政府主要領導悉數出席,而這也是深圳建市以來第一次重大規模、高規格的綠化會議,意義非凡。
在剛剛過去的省第十一次黨代會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在大會工作報告中強調,加快轉型升級,必須強化綠色發展。綠色發展已經成為當今世界潮流,誰能搶占先機,誰就能贏得戰略主動。因此,要走生態立省之路,加快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探索建立生態發展激勵機制,不斷提高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從某種意義上講,深圳的綠化工作會議,以及在會上下發的《深圳市城市綠化發展規劃綱要》等系列文件,則是對省委、省政府和汪洋書記提出“綠色發展”的及時、響亮而又有力的回應。
就如何推動“綠色發展”和“生態立市”,在筆者看來,深圳應首先把加強綠化建設作為優化城市環境,提升綜合競爭力作為一項戰略性措施加以推進。加強城市綠化建設,既是平時的常規性工作,也是長遠的戰略性任務。實際上,一個城市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如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綠化。因此,做好新時期的綠化工作,絕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種花種草,而要放在優化創業環境、自然環境、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高度來看待。
其次則是在綠化發展方面既要達到“表里如一”,更要實現“既有量,更有質”。城市的“表”是綠化營造出的形態之美、市容之美,而城市綠化的“里”則是改善城市功能,提升生活品質。這些表面效果應該讓它更好發揮,把表面上的綠化做到優化好看,實現外在美。但更要把工作做到社區、基層,彰顯城市品質,體現內在美。與此同時,深圳綠化的“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后,就越來越需要重在提高“質”。因為深圳今后不可能再有大片的土地用來綠化,也不應再單方面追求綠化數量的增長和規模的擴充,而要追求更高層次、更高標準,走精細化、精品化、高端化發展之路。
此外,深圳還需要利用特區一體化和召開第19屆植物學大會的契機,彌補原特區外的“綠化”欠賬任務。由于長期以來的“內外有別”,深圳的原特區外區域不僅在城市建設方面出現短板,而且城市綠化也形成了原特區內和原特區外兩個不同的發展格局。要解決好這個問題,一方面是要努力做到均衡發展,重視原特區外地區的綠化工作,盡量縮小關外和關內的差距。同時,根據原特區外地形較為復雜,平地、山地、丘陵聯為一體的特點,因地制宜發展生態綠化事業。
建設國際一流城市綠化是推動科學發展、打造深圳質量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設現代化、國際化先進城市的客觀需要,更是建設幸福廣東、建設民生幸福城市的重要使命。站在新一輪改革的偉大起點上,我們有理由相信,深圳的“綠色發展”和“生態立市”也將再次打造出“深圳樣本”。
綠化亮點
精彩紛呈
福田區:以建設“首善之區、幸福福田”為契機,依托城市更新,大力營造綠色環境,打造成國際一流的高端化、高品位城市綠化景觀先行示范區。
羅湖區:以城市更新為依托,大幅度提高城區綠量,推行立體綠化,建設精品園林,建成與國際消費中心相適宜的精致綠化環境。
南山區:以高新技術為依托,充分運用科技手段,建設具有濃郁南亞熱帶風光特色的宜居宜業國際化海濱城區。
鹽田區:以生態旅游和港區環境為依托,以技術創新、品質提升為手段,
充分利用濱海資源,精細管理,建設具有濃郁海濱風情的低碳示范景觀。
寶安區:以推進深度城市化、建設特區一體化先行城區為契機,以建設“生態寶安”、“優美寶安”為目標,建成現代化濱海宜居城市綠化景觀。
龍崗區:以特區一體化為契機,依托產業升級轉型和城市更新,堅持綠色低碳發展,加強生態建設,大力實施造林播綠和立體綠化工程,建設山水相依、城林交融的生態綠城。
光明新區:以新區規劃建設為契機,依托高新技術產業區域性服務中心建設和生態休閑產業發展,建成低碳生態的綠色新城。
坪山新區:以建設“現代化國際化新城、新興產業名城、和諧幸福新城、文化創意新城、山水田園新城”為契機,突顯城市文化特色,推進低碳生態建設,加強重點區域生態保育,建成彰顯生態型現代化制造業新城特色的山水田園新城景觀。
龍華新區:建成與“深圳城市轉型典范區、特區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提升城市發展質量先行區”相適應的中軸新城景觀帶。
大鵬新區:合理保護開發自然海岸風貌,打造世界級濱海生態旅游度假景觀。
前海開發區:建設與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示范區匹配的國際化濱海親水景觀。
編輯:dong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