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商業和利益裹脅世界遺產的救贖之道
截至目前,中國已有43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三,僅次于意大利和西班牙。 澄江化石地、元上都遺址兩個申報項目都通過審議,無疑是中國之榮耀。各國的世界遺產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后,在讓世界看到一個國家古老文明的同時,也為當地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中國此前成功申遺的世界遺產也不例外。(7月3日《中國青年報》)
世界遺產帶來的經濟效益在我國有著鮮明的力爭,并且有些地方申遺本身就是奔著經濟目標而去的。 平遙古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第二年,旅游門票收入就從18萬元增加到了500多萬元;黃山成為世界遺產后,旅游收入由數百萬元猛增到兩億元。這當然是好事,但是,由于利益追逐和商業化的過度,我們看到了一種尷尬的景象,有些世界遺產似乎忘記了自身存在的真正價值和意義,世界遺產決不僅僅只有制造經濟利益一個目標,但在不少管理者眼中,除了商業和利益,不見其他,由此就出現了張家界武陵源風景名勝區因存在大量粗制濫造的人工建筑,被聯合國遺產委員會作出黃牌警告的尷尬。
那么,在“中國已有43項世界遺產,位列世界第三”的信息面前,我們除了榮耀,恐怕也要反思吧?世界遺產不僅可以帶動地區的旅游、經濟、社會和環境效益的發展,更是科研和教育的基地,是探究人類智慧、文明軌跡和自然奧秘的知識源泉。世界遺產的主要價值體現在科學、教育、文化、旅游等方面。但由于目前我國保護經費的不足,以及現行體制把世界遺產的管理權分散到地方政府各部門,在獲得保護經費及旅游利益的驅動下,部分遺產地出現了過度開發現象,使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壞。
現實觀察可知,當前遺產保護的問題突出表現在管理者的認識錯位上。一是功能錯位,世界遺產的功能主要是文化精神功能,而不是經濟功能;二是性質錯位,將世界遺產等同于一般旅游資源;三是空間開發錯位,在保護區內大搞經濟開發、旅游開發。這是導致申遺趨之若鶩但成功之后陷入“建設性破壞”的原因所在。一些地方政府急功近利,寧可犧牲本地區潛在的旅游經濟價值而放任某些開發集團以破壞為代價的掠奪式經營活動如大搞直接賺錢的人工建設項目等。
這讓筆者想到了世界遺產除名制。根據有關規定,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中的世界遺產,如果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改善,最終將有可能被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因此,世界遺產并非終身制,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也就意味著對全人類共同財產的責任和義務。截止到目前,對于世界遺產的除名,世界范圍內只有兩例。一是阿曼的阿拉伯羚羊保護區,它于 1994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在入選世遺之后,當地的保護措施并不理想,在第 31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將阿拉伯羚羊保護區從《世界遺產名錄》中除名。第二個被除名的是德國德累斯頓的易北河谷,2004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但當地政府以緩解交通為由,建造一條長635 米的四車道大橋,世界遺產組織在2009 年的第 33 屆世界遺產大會上,該遺產被正式除名。和我國一些世界遺產受到警告和破壞的現實相聯系,可以發現,面對世界遺產,我們缺少起碼的尊重,除了看到附著其身的商業利益外,世界遺產本身的價值倒被忽略了。這不是一種嘲弄嗎?在除名制面前,誰應清醒起來呢?
商業和利益裹脅世界遺產的救贖之道在哪里?新聞說的好,“監督機制固然重要,如何讓其行之有效仍需做更多考量,關鍵是我們何時能擺脫經濟利益的枷鎖,只將保護文明當作一次朝圣。”讓我們用朝圣的心態取代功利和投機的選擇吧。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國內外專家建言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
11月1日-2日,第三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黃山對話會在安徽省黃山市召開。對話會以【詳細】
曾是不知名小村莊后逆襲成為國家公園
去意大利旅游的朋友,大都不會錯過有著【詳細】
住建部:國家級風景區和世界遺產整治違建
據住建部網站消息,住建部近日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世界遺產保護管理工作的通知》。【詳細】
申遺成功四年新疆天山絕美風景綻放
6月10日是全國首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新疆各地(州)、縣(市)舉辦以“文化遺產與"一帶一路"非遺保護——傳承發展的生動實踐”為主題的110項系列活動,掀起了展示和宣傳文化遺產保護的高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