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峰教授:綠色建筑并不是最"舒適"的建筑
2012-06-28 05:31:00 作者:章凌 來源:長江商報 瀏覽次數:
傳統民居,讓房子自己來實現平衡
記者:現在世界上哪些地方對綠色建筑研究和實踐較好?中國的情況又如何?
李保峰:綠色建筑發展最早的是歐洲,德國最典型。德國是個高度關注環保的國家,因為資源有限,又主要以出口為主,他們有很強烈的危機感,看問題也比較有前瞻性,他們很早就提出能不能少用一點能源,讓房子自己來實現平衡。
能源危機問題現在我們都知道,天然氣、煤、石油資源有限,將來怎么辦?人是很難再退回到古代去生活了,所以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很多不可能的東西,德國人去研究這個。研究之后就鼓勵、推廣。政府稅收補貼來鼓勵這個。日本這方面也做得不錯,它和德國很相像,沒有資源,國土又小,很有危機感。相對來說,美國這方面就差得多,民間有一些人做得倒是還不錯。
在中國,現在綠色建筑理念基本已經變成大家的一個共識了,建筑師能用都會盡量用,情況比十多年前好很多。但是要大規模推廣,還是有難度。現在許多建筑都使用了綠色技術,有多高標準就要具體看了,看你想掛幾顆星。
但是,目前社會對建筑學的認同卻是非理性的。中國近幾十年經濟發展成就,反映在建筑上總是要用建筑體現成就。這些年出現了不少這樣的建筑,可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做標志性建筑?干嘛要張揚,要尖叫,要瘋狂。現在早不是這個時代了,人太渺小了。
我們的文化里有個很糟糕的東西,就是對過去的否定。我們對舊東西沒感情,對新東西有向往。所以你看新建筑到處都是,老房子拆了不少。我們沒有歷史感,缺乏對歷史價值的認同。破房子有什么美?任何一個國家、任何一個城市都要有年輪,不然就會顯得蒼白。你不能說,老人不美,所以就不要了。這是不能用美和丑來衡量的。用建筑的辦法顯示我們的成就,這是一個很可悲的事情。我們為什么不能把歷史留下來,種點樹,種點草挺好的。房子本身就是城市的一部分,不能脫離環境來談,不能脫離城市的地理和文脈。以前老的傳統民居,許多就是生態建筑,那些所謂的“風水”,從空間、格局等各方面,都是有講究的。
記者:“綠色建筑”是城市可持續發展極為重要的一個環節。與綠色出行一樣,有時候它其實也是一種人的生活方式和態度。
李保峰:綠色建筑不僅僅是房子,也有住區,也有城市的問題。這是不同層面的問題,單體建筑是個小系統,城市是個大系統,都是為了保護環境,為了同代人和后代人的地球。
在沒有城市之前這里一定是一塊自然的環境,有水、有山、有綠化、有一個自然的格局,動物植物自由地遷徙。因為有了城市,有了道路房子,所有的遷徙都被隔斷了。河流改道,植物損壞,生態系統不再是系統,都是孤立的樹,孤立的水,孤立的山,所有生態系統都被隔絕了。如何重建這個生態系統,讓生態系統的連續性可以實現,這是一個問題。怎么重建城市綠的體系,不因人而讓整個系統被阻隔了、被僵化了。人也是其中一部分,沒有這個系統,人怎么活呢。所以我們說綠色生活,平和地生活,沒有必要那么奢侈,那么張揚。
先節能,后舒適
記者:為什么綠色建筑的推廣總是顯得比較困難?
李保峰:從理論上講,綠色建筑很清楚,就是為了降低能耗、節省資源。但是從建筑上講,建筑師要多花些錢是沒有理由的。所以,這個本質不是個經濟概念,而是個道德概念。
綠色建筑與其他建筑最大的差別在于道德高度。我們說綠色的、環保的,從來就不是最舒適的,最享受的。人若要追求舒適的最大化,就是將感觀物理化,然后去達到那個指標,就舒適了。那與綠色無關,所謂綠色建筑,綠色生活,是在節能前提下的舒適。
這其中涉及兩個問題,一個是代內平等一個是代際平等,即所謂的空間和時間。能源是全人類共有的,污染是沒有國界的,環境保護不僅是保護自己的空間,也是保護全人類的空間,不能因為你要舒適就把其他人的環境破壞掉了;還有一個時間問題,我們這代人這樣生活,那下代人怎么辦,下下代人又怎么辦。綠色建筑實際上是在講這么個事情,即做建筑不能把其他人的資源環境消耗掉了,別把子孫后代的幸福也消耗掉了。
所以更重要的是生活方式問題,是做人的態度。人到底有多大的需求呢?你一天可以吃多少東西,需要睡多大的床?樸素一點、低調一點,別那么自以為是,過得去就行了。研究綠色建筑這么多年,我自己發生很大的變化,到現在我還住在不足100平的房子里,基本走路上班,不怎么吃肉,也基本不穿名牌,心態很平和,挺好的。
記者:我們說“綠色建筑”,常常是從環保的角度來談。“綠色建筑”與一般建筑比起來,除了節能,還有哪些特別之處?
李保峰:我并不愿意把技術那套東西作為建筑的主導,建筑說到底是藝術、人文、技術等綜合的藝術。綠色建筑,我們鼓勵綠色理念能用多少就用多少。但是不僅僅是用了多少技術,或者是達到了某個指標而已。
現在有些綠色建筑很多指標都很好,“綠色三星”,但是一看怎么那么丑啊,我不那么做。綠色是建筑最低的要求,它還有很多要求,如果它不美、不能打動人、不好用、與周圍城市沒有特別好的關聯、不考慮使用者的心態、不考慮公共利益,那都不是好建筑。建筑學要考慮好多好多事兒,綠色只是其中那一點點事兒。綠色是建筑最基本的底線,就跟做人不能害人一樣。如果你排放大、污染大、你耗能太多、用多了能源,當然害人了。所以要少排放,少能耗。“不害人”要付出代價,要經得住誘惑。但是“不害人”就夠了嗎?還有藝術、審美、文化,不能把那些忘了。
編輯:dong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