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峰教授:綠色建筑并不是最"舒適"的建筑
與李保峰教授的采訪約了很長時間,終于等到他從百忙之中抽出時間,我才得以與這位綠色建筑專家進行一次深入對話。
李保峰教授研究綠色建筑十余年,從理論到實踐,他踐行著一種獨特的建筑方法,“既要做綠色的建筑,也要做美的建筑”。他認為,建筑最基本就在于“綠色”,順應自然,依地理和氣候變化而建。“凡是傳統的都是生態的”,在他眼中,綠色建筑的最高境界便是順應自然風土,利用自然環境所創造的設計。
綠色建筑的實踐之路,對李保峰個人而言,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轉變。他平時走路上班,住在不到一百平米的房子里,基本不開空調。“生活樸實一點,低調一點,就是最好的節能。”這種樸實的自然觀,就是綠色生活。
“綠色”是一種道德高度
記者:為什么會研究綠色建筑,什么時候開始對這一領域有所關注?
李保峰:我最早接觸綠色建筑大約是在1998-1999年期間,那時候剛回學校開始做研究。在此之前,建筑設計一直是較為重實踐的專業,這時開始做一些研究,其實對我也是陌生的。當時有很多可關注的研究范圍,包括歷史文化遺產、傳統文化保護、老年人居住健康等,其中綠色建筑很有意思。
當時世界上已經有一些成功的建筑師做了一些作品出來,這些作品在形態上與傳統建筑很不一樣,不是現代的,不是古典的,甚至與所謂后現代的也不一樣,這是一個很值得讓人思考的事情。1999年我在北京參加了一個世界性的建筑學大會,這個會議每三年召開一次,那一年正好在北京召開。當時有許多國際著名設計師都參加了,其中有一位特別吸引我注意,他就是托馬斯·赫爾佐格。
他是研究綠色建筑的,他的建筑作品非常精彩,每個建筑特色鮮明。而這個特色鮮明的理由并不是由他個人喜好任意而為的,全是基于綠色建筑的分析。比如他為了通風,會把某個地方拔高一點,為了防止熱量散失,很大的木頭上面只有一個很小的窗戶,或者又為了遮陽做了個什么東西,所有這些特點全是基于節能、環保、健康、節省資源這些理由做出來的。這實際是將綠色建筑這樣一個有道德高度的事情和建筑學這樣一種藝術性很強的專業結合起來了,我覺得太有意思了。
記者:你后來到德國去了解和研究綠色建筑,有沒有哪個設計尤其吸引你?
李保峰:2000-2001年,我有機會再次去德國,這次系統地對綠色建筑有了了解。那時候德國已經有建筑師開始用建筑學的辦法來做節省能源、保護環境這樣的事情了,赫爾佐格早在上世紀70年代就已經在做這方面的研究。他們已經意識到全世界能源會面臨緊張,必須要做節能的建筑,不能做能耗的東西,赫爾佐格可以說是最早提出綠色建筑理念和從事這方面實踐的建筑師。
在德國的那一年,我看了不少建筑,赫爾佐格做的那些綠色建筑我都一棟一棟跑去看了,只有周末的時候,拿著地圖坐火車,到雷根斯堡、漢諾威、慕尼黑等很多城市,一個個去看。有時候他會打電話幫我約,我自己也偷偷看了一些。因為業主知道建筑師要來,很多東西總不自然。我看到那些很大跨度的廠房,白天進去可以一盞燈都不用開,很是感動。現在我們很多標榜綠色建筑的,大白天還開著燈,這是綠色建筑嗎?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宗教建筑,那棟建筑用作學生訓練中心。其中有一個學生宿舍,其建筑材料是以北極熊的皮和毛作原型做出來的,這種材料可以高效地把微弱的太陽光全部吸收進來,而體內的熱并不會散發掉。這種材料裝在建筑外表皮,假如室外溫度八度,室內可以達到二十多度,是極為高效的吸收能源的方法。墻體可以儲存傳熱,建筑又做得很漂亮,漂亮得很有道理。他所有的造型都在解決能源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
實現建筑與自然環境的和諧共生
記者:綠色建筑,用建筑的辦法解決不同地域不同氣候的問題。這也說明,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可以直接拿來使用,還是需要因地制宜,考慮什么是適合自己的。
李保峰:綠色建筑本來就是結合地理來解決問題,“一方水土一方人”,德國的經驗不能解決我們的問題。但是地域不同,經濟和文化狀況不同,目標卻是一樣的,都是為了美好的生活,美好的城市。所以回來之后,我就開始結合武漢的問題做研究。尤其是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這么大的地域,這么多的人口,這么好的地域,夏天這么熱,冬天卻是這么冷。到底有什么方法?這是很有挑戰性的問題。
2001到2004年,我們做了很多調查,我們和學生一起從上海、江蘇到浙江、武漢、廣東,調查既有建筑的能耗情況,尤其以公共建筑為主。在對許多傳統建筑做調查的時候我們發現,鄉村有很多策略,夏天用來對付熱、冬天用來對付冷的方法,卻都沒有用了。
我們拍了大量的照片,拿溫度、濕度儀器去測量,同時對一個區域內的新房子和舊房子反復測量,看到底哪個更適用,好在哪里。就此我們也做了一些實驗,比如窗戶該怎么做,屋頂該怎么做,玻璃幕墻該怎么做,遮陽怎么做,通風怎么做,做各種實驗和試法,夏天、冬天各種不同的做法。
我們在院大樓的屋頂做了一個真正的房子,1:1大小,進行大量的研究和數據。比如已經有一層皮了,在建筑外面再做一層皮,然后看其和建筑之間的關系,中間放百葉好嗎?靠玻璃好還是靠墻體好?角度怎樣,材料怎樣,通風口怎么開法,有很多考慮,各種排列組合。這樣的實驗房一共做了三組,6個房子,分組進行測試,兩個完全一樣的房子,一組換一個變量,來測量和調整獲取數據。
總的來說,就是要可調節。可調節的裝置,可變化的表皮,夏天怎樣比較好,冬天怎樣比較好,構造隨時可調節,可以隨時加一個東西減一個東西。氣候、環境是在變化的,你不變化就浪費能源。人對熱和冷的容忍是有極限的,可是環境變化是很大的。人受不了夏天熱冬天冷,夏天開空調,冬天開暖氣,這不就是能耗嗎。可是如果窗戶是可以調節的,夏天可以讓它不那么熱,冬天不那么冷,就減少能耗了。用變化的辦法來應對變化的氣候,來滿足這個不太有變化的身體的需求。
編輯:dongjing
相關閱讀
建筑設計有時候要聽聽房子自己的意見
近日,設計權力榜在北京頒獎,諸多獲獎項目中既有日本設計師改造的北京大雜院,也有中國學者策展的城市設計檔案展覽。細細了解這兩個項目不難發現,其中蘊含的設計師、策展人關于城市與設計的思考,正切合了本屆設計權力【詳細】
深圳發布建筑設計新規 釋放建筑創作空間
為提高城市規劃建設水平,推進建筑設計的標準化和規范化,1月11日,深圳市規劃國土委發布了《深圳市建筑設計規則(修訂稿)》(以下簡稱《規則(修訂稿)》)。據悉,《規則(修訂稿)》放寬了對公共空間、建筑形體等的管控,以進一步提升【詳細】
遼寧省將在2020年達到城鎮一半綠色建筑覆蓋
在沈陽建筑大學內有一座神奇的建筑【詳細】
古希臘建筑設計的七大奇跡
古希臘的七大奇跡是:帕臺農神廟、耶皮戴奧斯劇場、奧林匹亞宙斯神廟、特爾斐、羅德斯巨人像、桑托林島、克諾索斯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