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中國館轉型:能否從建筑地標邁向文化地標?
2012-06-27 09:13:50 來源:新華網 瀏覽次數:
借助地標建筑創造“文化高地”
在中國館項目部經理姚建平看來,一個城市的建設不斷推陳出新,建筑地標“風水輪流轉”,是很正常的事。但文化地標則與城市發展中的重大事件緊密契合,在人們的心中保持相對穩定的地位。
上海世博會被認為對中國的現代化進程產生了影響。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上海世博會主題,深度契合了“城市化”這一為世界各國關心的話題。中國館有關“城市發展中的中華智慧”的主題展示,更是回答了海外對中國發展的疑問,激發了眾多參觀者有關城市發展之路的思考。
在半年的世博會會期里,中國館接待了928萬人次的參觀者,日平均客流量超過5萬人次。但“轉型”為中華藝術宮后,其長遠魅力又將如何?
按照規劃,作為上海市“十二五”規劃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即將開幕的中華藝術宮建筑面積超過16萬平方米,展示面積近7萬平方米,是目前上海美術館的大約10倍。其中將設三個專題展廳、一個名家館,并設立藝術服務區、公共教育區等配套設施,同時與一些國際知名的藝術博物館建立交流合作,不間斷展示世界各國近現代藝術珍品。而曾經作為中國館鎮館之寶長128米、高6.5米的動態版《清明上河圖》,將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展示。
“今后的中華藝術宮,將通過從建筑地標向文化地標的轉變,真正在國人心目中筑起不可取代的文化高地。”季路德說。中華藝術宮今后不應滿足于對現有國內外藝術佳作的精彩展示,而應繼承世博遺產,立足文化藝術傳承和創新,圍繞今后不同時期的發展課題和社會文化心理,定期開設主題式展示,開啟對話論壇,并與社會大眾開展深度互動,這樣才能站立時代潮頭,成為一座城市的文化地標。
編輯:ljing
凡注明“風景園林網”的所有文章、項目案例等內容,版權歸屬本網,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者,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風景園林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
北京:數字技術立體化展現壯美中軸線
一條中軸線,撐起古都脊梁,串起一路風景。然而,在實地探訪時,無論站在哪一個點位都無法一覽全局。實景三維系統彌補了這一遺憾,讓人們可以全方位領略中軸線的獨特神韻。記者近日獲悉,借助數字技術【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