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生態風險的焦點在城市
“當今世界有三大生態問題,包括以氣候變化、金融危機、社會沖突為代表的全球生態安全,以資源耗竭、環境污染、生境退化為代表的區域生態服務,以環境病加劇、適應力降低、心態脆弱為代表的人群生態健康。”
中國工程院新當選院士王如松在中國工程院環境與輕紡工程學部新當選院士報告會上表示,生態風險的焦點在城市。
城市生態健康面臨很多問題,將城市比喻成人體:濕地消失、河道退化、水文失調、水質惡化等導致“腎功能衰竭”;綠地結構單調、布局失諧、生物多樣性減退、碳氧代謝功能低下導致“肺功能退化”;地表硬化、河堤硬化、高樓林立、屋頂灰化導致“皮功能失調”;污水廢氣直排、垃圾固廢亂扔、自然凈化缺失導致“腸胃消化不良”;交通擁堵、景觀破碎、熱島蔓延、條塊分割導致“血脈經絡不暢”。
王如松認為,其生態學根源是人、物、事三者的代謝失衡、系統無序和管理失調。“其中最關鍵的是管理破碎,環境與經濟脫節、生產與消費分離、體制條塊分割、認知支離破碎、科學還原論主導、決策就事論事。”
“城市生態系統開拓有余,適應、反饋、整合卻很弱。”王如松說,這正是城市生態系統問題的癥結所在。“只注意城市的規模和表面發展,對城市生態品質關注不夠。”
城市生態品質包括規劃、工程、美學、管理、文化等多個方面。近年來,王如松在強化城市生態品質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創新研究,包括城市生態服務的正負功效評價、城市生態規劃的泛目標規劃法、城市土地利用的共軛生態管理、城市生活垃圾的五化生態工程、城市產業轉型的九類生態方法等。
有人提出,生態服務的提法頗有些《圣經》中主張的人代表上帝主管世間一切生靈,而世間萬物都是為人類服務的西方人類中心主義的嫌疑。
“其實,生態服務是一把雙刃劍,利弊兼有、雙向服務。自然服務人類,人類也服務自然;人類破壞自然,自然也懲罰人類。”王如松說。
對于城市如何實現產業轉型的問題,王如松提出要利用生態整合的方法。例如:縱向閉合,即第一、二、三產業在企業內部形成完備的功能組合,產品、廢棄物、環境和文化在其從搖籃到墳墓再到搖籃的生命周期全過程實施系統管理、循環提升。功能導向,即以企業對社會的服務功能而非產品或產值為經營目標。
“我國城市環境問題非常復雜。”王如松認為,必須從污染防治、清潔生產、產業生態、生態政區、生態文明等方面著手,通過污染最小化、過程優化、產業共生、區域統籌、文明提升一起推進社會、經濟、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
編輯:lj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