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邁入“半城市化” 須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中國現在已經進入全面社會轉型和城市化快速發展階段,有很多關于中國城市化的研究和討論。那么,城市化的內涵是什么?城市化的本質究竟是什么?
城市化是一個社會過程,不能從單方面去看。不僅是變農村為城市,也不僅是城市數量的增加、規模的擴大。它實際上是一個城市經濟演變的過程,人口向城市集中的過程就是城市化。所以城市化有三個重要的標志:第一,人類進入到工業時代后,商品經濟的發展使農業的比重逐漸下降,非農業比重逐漸上升。這是其經濟特征。第二,社會特征的變化是人口穩步上升,鄉村人口變為城市人口,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增加。第三,居民點的景觀面貌和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逐漸向城鎮方式轉換。這是城市生活的社會行為特征在本質上的發展,城市化是作為一種生活方式改變出來的。我們講的城市化不僅包括城鎮人口的增長,也有城市經濟進一步地社會化、現代化和就業化的過程。城市化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識在內的擴展。我們現在常說,城市化是現代化的標志之一,正是通過城市化的過程,我們才走向現代化的目標。
中國城市化需走自己的路
與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城市化浪潮相對應,中國地方經濟力量的崛起、地方政府的作用增強、宏觀社會結構的嬗變,使得中國城市化出現許多不僅與過去發達國家、新興工業化國家不同,也與國內過去城市化特征不同的新城市化現象和過程。
中國城市化,實際上是廣義城市化的概念。一方面,中國城市化是指全國范圍內城鎮數量的增加和不同等級城鎮規模的擴大;另一方面,中國城市化也包括了城鎮經濟、城鎮文化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廣大農村地區的擴散,這是一個與國家政治制度變革、經濟結構轉型相一致的社會轉型過程。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城市化是21世紀世界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的驅動因素之一。
然而,中國人多地少、人均資源偏低、歷史發展和文化傳承悠久,具有自身特征。更重要的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全球化、市場化和本土化對中國城市化施加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快速的城市化使得人口、資源、環境、生態面臨越來越巨大的壓力。但不能因為這些壓力而停止城市化,否則經濟社會的轉型過程也會停止,就不可能再發展。
我們必須要找到適應中國特色的城市化道路。西方發達國家的人口、空間和技術與我們的都不一樣,要走他們的路子是不可行的。中國的城市化不可以簡單地套用西方的城市化理論,也不可以簡單地重復西方的城市化道路。走發展中國家城市化的道路,也就是不搞工業化,只走城市化?這也是不行的。
警惕“拉美模式城市化”
二戰以后的新興國家城市化,由于全球資本主義生產體系和貿易制度的影響,成功的國家城市化范例不多,留下的則是眾多失敗的國家城市化案例教訓。學術界將這一經濟現象概括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社會現象歸結為“拉美模式城市化”。
在拉丁美洲,世界第二大城市墨西哥城和世界第四大城市圣保羅市,阿根廷的布利諾斯艾利斯,大量的貧民窟成為快速人口城市化的社會后遺癥。今天的巴西,已經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約熱內盧是一座風景如畫的海濱城市,占地500平方公里的建成區,低收入住區和貧民窟蔓延了城市的80%以上。拉美模式城市化現象的原因主要在于:快速的城市化過程很快剝奪了農民的土地,把農民趕到了城市;經濟的激烈競爭促使拉丁美洲制造業遠離大城市,到更遠的地區追求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農民失去了土地,到城市又找不到工作,大量貧民窟必然成為他們蝸居城市的所在。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中國城市化質量評估報告》出爐
記者從中國國際城市化發展戰略研究委員會獲悉,由該研究委員會和綜合開發研究院(中國【詳細】
特色小鎮建設:三大問題及應對之策
自2016年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部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以來,形勢喜人的同時也出現了一些錯誤的苗頭和認識偏差,這需要我們及時理清和調整。當前,我國特色小鎮發展存在三大問題:以招商引【詳細】
徐林:城市化是中國未來最重要結構性改革
按照維基百科的定義,城市化是隨著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產業結構不斷升級過程中是農業勞動力像非農產業轉移就業、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居住,以及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我特別關注后面這句話,"整個社會不斷適應這一變化的過程"。【詳細】
中國城市化過程中的階級分析
城市化就是從以農村為主的社會,向以城市為主的社會轉變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社會的各階層不斷重組、分化。【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