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儀三:城市特色與歷史建筑保護
——阮儀三教授在上海市文史館“名人講堂”的演講
阮儀三蘇州人,1934年生,1961年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系。現任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學術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市規劃委員會專家咨詢委員會專家。主要著作有《護城紀實》、《城市遺產保護論》、《古城筆記》、《阮儀三與江南水鄉古鎮》等。
為何要保護古城
建設是需要的,發展也是必要的,但如果我們的城市建設規劃簡單,只追求造樓速度,那么代價無疑將是城市風光、特色、人情味以及舒適度的全面喪失。
城市,是人們居住的場所。由于城市的自然環境、歷史因循、人文特征和經濟發展存在差異,往往會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和風格。中國有1.88多萬個城市,其中2000多個是歷史古城,都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比如上海周邊,這樣的古城就有蘇州、無錫、常州、揚州等,特色各異。古城按照功能來分,有都城(如北京、西安、洛陽、開封、杭州、南京等);有王城,演變成現在各大省會城市;還有州城、府城、縣城等。這些城市都是按規劃和制度建設的,這種規劃從周代開始,到漢朝時形成了完整的制度。漢武帝派張騫通西域,建河西四郡,包括敦煌、酒泉、武威、張掖,這些是邊防城市,后來修長城,設九邊重鎮,鎮底下還有衛、所、臺、燧,邊防城鎮分五級,例如大連、青島,都曾是明朝時期的防御千戶所城。還有商業城市如蘇州、揚州、泉州、廣州等,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這些城市都還保留原來的特色和功能。
如今,中國許多城市都自我標榜為經濟文化中心,都宣稱要努力建設國際大都會,這些與事實完全不符,抹掉了城市原本的發展歷史。每個城市的獨特風貌和特色景觀,已成為這些城市中人們世代相傳的寶貴記憶,也成為這些城市很重要的文化地標。可惜的是,我們在上世紀80年代大規模建設中沒有很好地吸取歐洲的經驗,沒有注意保護這些城市的特色。
北京古城,是中國所有封建建制城市的縮影。它宮城居中,中軸線對稱,左祖右社,即左邊是祖廟(現在的勞動人民文化宮),右邊是社稷臺(現在的中山公園)。這條中軸線長8公里,沿線有天安門、午門、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景山等等,這種中軸線風格在所有封建建制的城市都保持一致。在一般的州府城市都是左文(廟)右武(廟),左府右衙,左邊衙門右邊城隍,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根據地理山川形勢所建,這就是城市風水布局的重要特征。春秋戰國時期,伍子胥建蘇州城,就提出了八字方針:“象天法地、相土嘗水”,即根據天文地理的形勢規劃地面上的設施,根據土壤、水流的情況來建設城市。蘇州開辟了180多條河道,雙棋盤格局,路是一張網,河是一張網,路河交界之處就是橋,整座城市共有391座橋。麗江,旁邊有玉龍雪山,雪水從人工開鑿的渠道下來,通到每家,家家門前有溪水,戶戶門前有垂楊,四季如春,形成美好的城市格局。平遙,是中國北方地區漢民族地區的縣城,完整留存了明清以來的城市風貌,181處明代建筑,398處清代建筑,古跡比比皆是。這種城市的歷史風光具有漢民族州縣府城完整的典型特色。
蘇州古城留存了江南地區完整的街巷體系系統。現在的蘇州古城中沒有一座高樓,這全要拜賜于上世紀80年代專家寫給鄧小平的建議:保護古城,另開新區做建設。蘇州古城里原來有130多處園林,其中,對外開放20多處,世界遺產9處。蘇州當時就聘請了專家,組成專家委員會,制定了蘇州古城的保護方案。杭州、北京也做了相同的事情。劃保護圈、限高度,蘇州頂住了很多的壓力,留存了原來的形態。但是許多古城沒有做到。比如原來的福州城,有三山(烏山、于山、屏山)兩塔(烏塔、白塔)一條江(閩江),三坊七巷,建筑風貌很有特色。但如今這“三山兩塔一條江”都已經淹沒在鱗次櫛比的現代建筑之中,這是非常可惜的。因為這“三坊七巷”里的“坊”是唐朝的,坊有坊墻,有坊門,這些只有福州和山西還保存了一點。巷子里有石刻的巷規,頂端有土地廟,里面還有全國知名的名人故居(林則徐、沈葆楨、鄧拓、嚴復等),還有十幾個水師學堂培養出來的管帶(艦長)等。房子也是明清建筑,極其完整。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專家:歷史建筑活化需“自我造血”
如何留住一座城市的記憶?歷史建筑是重要的載體。昨日,第四屆廣州歷史建筑論壇在廣州市城市規劃展覽中心召開,建筑和規劃領域的專家學者、名匠大師、運營團隊等齊聚一堂,共商歷史建筑的活化對策。有專家提出,老城區歷【詳細】
住建部通知要求加強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
住房城鄉建設部關于加強歷史建筑保護與利用工作的通知【詳細】
保護歷史建筑 成都推行“擴面增量”
位于成都錦江區人民南路二段80號的錦江賓館,建于1958年,坐落在成都城市中軸線與母親河錦江交匯節點的錦江之濱,是成都籍中國建筑大師徐尚志的代表作,是成都市早期的地標性建筑。【詳細】
成都創新歷史建筑分類保護 鼓勵開展特色經營
成都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近年來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取得了明顯成效。為此,成都在總結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工作實踐的基礎上,制定出臺了《成都市歷史建筑和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