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木小苗熱度催生后市隱憂
早在2007年,本報曾連續刊登業內專家和記者撰寫的文章,分析當時的市場和種植情況后預測喬木小苗將在此后幾年內出現短缺。當時全國各地正掀起綠化熱潮,工程苗熱銷,大家忙著種大苗,推算下來幾年后小苗短缺幾乎是必然。不過,這一預測并未受到業界重視,直到去年中規格喬木緊俏時,苗圃才開始重視小苗培育。
這股培育熱潮自打一開始,就有一發不可收拾之勢。尤其到今年春季,記者采訪全國各地部分苗鄉后了解到,小苗價格大漲,育苗面積大幅提升,也帶動了種子銷售。而如此大批量種植的背后,也令很多人對未來市場產生一絲憂慮。
小苗種植呈現井噴 據不完全統計,育苗大省山東今年苗木種植面積將創新高,達140萬畝,育苗面積更是高達20萬畝。山東省林木種苗協會秘書長閆大成分析說,這20萬畝中很大一部分在育喬木小苗。除了眾多大型新建苗圃青睞這塊市場外,小型育苗戶種植面積也很大。以前轉行去種小麥等糧食作物的農民看到苗木行情不錯,又開始轉回來種小苗。
喬木小苗價格和銷量的連續攀升,成為拉動市場的最直接原因。以近期山東小苗價格為例,兩年根、1年干的嫁接速生國槐報價10元,常規年份只有1元;米徑1.5厘米的一年生速生法桐常規年份賣2元,現在高達15元;與速生法桐同規格的垂柳小苗也從常規年份的0.8元,漲到當前的4元至5.5元。
南方地區同樣熱度很高。兩年前,福建對省內綠化應用樹種進行調整,要求提升鄉土樹種和闊葉樹比例。苗圃積極性大大提高,香樟、廣玉蘭、羅漢松、竹柏為代表的眾多品種的小苗種植量迅速增加。據福建省閩林種苗園藝服務公司經理賴文勝介紹,前幾年全省當年生小苗年種植量為2000萬株至3000萬株,近兩年達到8000萬株至9000萬株,而且還有上漲趨勢。
前年起四川的小苗就賣得很好,因此種植量和價格都在慢慢上升。四川省花卉協會苗木流通分會秘書長朱廷樸告訴記者,過去兩年,當地高度0.3米至1.5米的桂花、紫薇、櫻花小苗培育量分別達到500萬株、300萬株和100萬株。高度1.5米的價格與3年前對比,櫻花從2元左右漲到13元左右,桂花和紫薇則從不到1元漲到5元左右。
審慎看待后續市場 如此大批量的種植,會對小苗行情和未來的整體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因為需求量、品種特性等因素的差異,產生的一系列問題需要引起重視,不同品種的前景也將有所差別。
高利潤刺激下,小苗的種植密度已經超出合理范圍。以國槐、法桐等品種為例,每畝地小苗數量應為6000株至8000株,但實際上很多人種到1萬株,白蠟甚至到了1.5萬株以上。國槐種子每畝地播4公斤至5公斤就夠了,很多苗農播到6.5公斤。“勸也勸不住。”閆大成表示,本來出圃時國槐可以長到2米高、地徑1厘米以上的,太密了地徑長不到一半,苗勢也弱,需求再大也不好賣。
這批小苗未來的銷售情況更令人擔心,有專家認為最早在今年秋季就會有市場波動,大批量上市價格將出現下降。另外,小苗生長周期短,一兩年內不賣掉必須移栽,需要大量土地,否則只能淘汰一部分。“浙江的樂東擬單性木蘭一年生小苗一度賣到十多元,福建育苗戶一擁而上,導致此后價格一路下滑只賣幾毛錢,苗農受傷害很大。”幾年前的事情仍讓賴文勝心有余悸,農戶容易盲目跟風,目前來看這次熱潮中仍有很多人在重蹈覆轍。
相比之下,朱廷樸對四川的情況少了些擔心。他表示,雖然當地人育苗熱情也很高,但至少未來兩年內,市場超飽和的情況不會出現。因為當地的幾大主力品種特色鮮明,其他產區難以供應,所以市場空間很大。另外,幾個品種都不是速生樹種,而且是扦插和嫁接苗,不是籽播苗。這批苗子長大后會有一定量,但市場比較看好,尤其是川渝兩地為代表的西部地區市場前景廣闊,新區建設、城市改造和高速公路建設等項目需求潛力巨大。
不過,朱廷樸也提醒當地苗圃注意,小苗利潤豐厚但繁育技術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有些大戶嘗試種植,但是技術不達標,一兩百萬株小苗都死掉的情況也并不鮮見。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花卉界兩項成果獲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
1月8日,201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在北京揭曉。花卉領域兩項成果獲獎,分別為南京農業大學菊花課題組負責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發棣主持完成的【詳細】
北京盆花淡季來襲行情持續走低
7月以來,天氣炎熱,北京盆花市場迎來淡季,整體銷量下滑,走貨緩慢。紅掌價格與上月相比無較大變化;蝴蝶蘭主要為租擺拿貨,價格與上月持平;鳳梨品質高的走貨量大;綠植、小盆花等走貨量下降。【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