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熱點:如何穩妥推進城鎮化?
蔡繼明認為,“城鎮化”主要是以鄉村社區集中為重點,強調的是“農民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或“進城不落戶”、“遷徙不定居”,其結果是小城鎮遍地開花,既占用了大量耕地,又達不到城市化的理想效果。而“城市化”戰略,不僅強調農業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化,更強調農村居民向城市居民轉化。
“大力發展小城鎮,是我國改革開放初期為適應‘離土不離鄉’、‘進廠不進城’的農村工業化模式而采取的戰略。”蔡繼明說,“目前,我國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經濟發展的動力源已經由農村轉移到了城市,農村工業化已轉向城市工業化,以小城鎮為主的城市化模式也應適時轉變成以大城市為主的城市化模式。
“如果不便改變已有提法,也需要對‘小城鎮’的發展做出明確的界定和科學的規劃。應該強調,所謂加強小城鎮發展,重點是建設好19234個建制鎮中的2000個大鎮(包括城關鎮和中心鎮),把相當一部分城關鎮發展成小城市,把有條件的建成中等城市。”蔡繼明說,“不能籠統地發展所有建制鎮,更不應盲目地發展數以萬計的非建制鎮。”
◎大城市為什么要優先發展?
李衛華建議,要推進低成本的城鎮化,更多地關注中小城市、小城鎮和縣域經濟的發展,讓經濟增長重心更多地往縣和縣以下地區轉移、下沉。
而蔡繼明卻表示:“根據我們對城市的經濟功能、吸納就業的能力、控制污染的功能和占用耕地的數量所做的分析,大城市優先發展戰略優于大中小并重戰略,更優于小城鎮優先發展戰略。我們不僅應用‘城市化’戰略取代‘城鎮化’戰略,還應用‘大城市優先發展’取代‘加強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以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
按照我國習慣劃分,人口50萬~100萬為大城市,人口100萬~200萬為特大城市,200萬以上為超大城市。“強調大城市(包括特大城市、超大城市、超特大城市以及大都市群)優先發展戰略,并非完全排斥中小城市和建制鎮的發展,而是強調在未來城市人口的分布中,大城市要占較大的比重。從這個意義上說,只要我們制定出合理的規劃,引導城市人口主要分布在中等以上的城市,即使不提‘大城市優先發展’,也是可以的。”
大城市會不會帶來更嚴重的“城市病”?蔡繼明認為,記者的擔心是多余的,恰恰是大城市更易于控制和減少污染。
“從城市控制污染的能力來看,大城市在創造同量GDP的條件下,其污染物排放量遠遠低于中小城市。而且,由于規模經濟的原因,大城市降低單位污染的成本也遠低于中小城市,特別是小城鎮。”蔡繼明說,“以1995年為例,當時坐落在全國各個城鎮的鄉鎮企業的總產值占全國GDP的25%,但其污染物排放總量卻大大超過工業污染排放總量的25%。”
蔡繼明補充說,對一個小城鎮來說,要建設供水、垃圾處理、污水處理等基礎設施,5萬人口才是比較經濟的規模。而2003年在我國20600個建制鎮中,鎮區人口在3萬人以上的只有800個。可見小城鎮更難防治污染。”
◎以城市群推進城市化?
以城市群作為推進城市化的主體形態,在不少政協委員的提案中,記者看到了大家對這一想法的認同。
農工黨中央提案認為,要合理確定城市開發邊界,提高建成區人口密度,防止特大城市面積過度擴張,應以大城市為依托、中小城市為重點,逐步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
臺盟中央提案也建議,推進區域均衡增長來控制單個城市的規模,以轉型升級為契機推動城市內涵式發展。
此外,還有一些提案涉及具體的城市群發展。農工黨中央提案建議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打造中國經濟發展第四極。
“在全國范圍合理布局中心城市,通過對中心城市在政策、項目、資金等多方面的引導、扶持和監管,將極大地促進中心城市在產業轉型、結構升級、基礎設施改善等多方面的發展,加快城市‘兩型’發展,提升區域整體‘兩型’社會建設水平。”全國政協委員胡樹華說。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車公莊19號院景觀改造
設計師既是場地修繕者也是直接使用者,采用多方共謀共建的方式,以生態、健康、友好作為核心手段,修復大院環境,創造活力新生。建成后社區環境大幅度提升,社區鄰里互識,溫暖度開始回升,成為綠色創新友好的健康示范項目【詳細】
園冶杯獲獎作品丨合肥逍遙津公園改造
按照“古風古韻 生態生活”的設計原則,淡化商業、娛樂功能,力求“水清、樹綠、景美、生態優”,回歸園林藝術本源,打造合肥市民心目中的“古逍遙津”【詳細】
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5月26日開幕
本屆園博會主題為“千里通波、大美運河”,園博園占地面積196.7公頃,規劃建設有“一帶三區”,即:運河風光帶,城市展園區、專類植物展園區、綜合服務區,建成13個城市展園和滄州坊商業街羅列其中【詳細】
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
打造全球首發中心、首發首秀首展紛至沓來、科幻企業云集……現如今的首鋼園變身高端“秀場”,吸引科技、科幻、體育、文化、商業等產業集聚。記者近日獲悉,一季度首鋼園舉辦各類活動會展78場【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