瀘州:返鄉女種出“搖錢樹”
近日,筆者在瀘州市納溪區大渡口鎮光明村十一社畢春梅的苗圃基地內看到:香樟、香椿、大薄竹、大葉龍竹……竹木種苗枝青葉綠、長勢茂盛,“種苗繁殖,雖然投資大,但周期短、見效快,去年賣出去種苗30多萬株,收入10多萬元。”主人畢春梅臉上寫滿了笑意:“2月份以來,已簽訂了26萬株銷售合同,今年應該比去年的情況要好點。”
“淘金”返鄉站穩腳
2003年,年輕能干的畢春梅,也像大多數農村年輕人一樣,懷著對美好的夢想,踏上列車,到浙江一家花卉園林公司打工。勤奮好學的畢春梅,很快掌握了苗木繁殖技術,成為苗圃公司的技術和管理骨干。
“在外打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在同等的機遇和條件面前,那肯定愿意選擇在家鄉發展。”畢春梅說,2007年返鄉探親,憑著對“老本行”了解和積累的經驗,她以敏銳的眼光,很快“聞”到商機:重慶、瀘州等周邊城市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瀘州、納溪,以及貴州等地的許多地區都大力倡導加快竹基地建設,竹木種苗需求旺盛。于是,畢春梅毅然辭了浙江花卉園林公司的工作,以在外打工積蓄的資金和掌握的技術,在苗木行業開始創業之路。
租地、雇人、下種、裝袋……即便畢春梅選擇的是“老本行”,但畢竟是自己創業,返鄉之路還是遇到不少困難,好在都克服了。如今她的苗圃規模已擴大到30畝,種苗數量達300多萬株。“如果不是打工學到的苗木繁育技術,這條路就不可能走得如此順利。”她深有感觸地說。
“創新”走上致富路
筆者在采訪中得知,畢春梅從事種苗繁育短短4年時間,在專業技術上沒有遇到挫折,而且種苗的銷售量逐年增長。畢春梅在管理經營苗圃中有許多與眾不同的“訣竅”。
“種苗最關鍵的就是成活率,我采用‘營養袋’育苗,就較好地解決了這一問題。”畢春梅告訴筆者,近年來,由于人工、肥料等原材料成本快速上漲,大薄竹和香樟采用營養袋育苗,每袋的成本需要1.8元左右,移栽的成活率達98%以上。目前,在瀘州周邊地區采用“營養袋”育苗的苗圃業主還不算多。“采用‘營養袋’育苗,雖然成本高,但多數采購人員還是能接受和認可。”畢春梅高興地說。
畢春梅繁育種苗不僅在技術上占有優勢,而且在經營和品種上也有一些獨特的地方。在畢春梅的苗圃里,筆者就見到一個新品種——大薄竹。畢春梅介紹,大薄竹是從外地引進的一個優質品種,它不僅耐寒、纖維好、產量高,而且還是筍竹兩用,它除2—3月不發筍以外,其余時間都生長筍子。
“哪里需要種苗,就將苗圃場地建到哪里。”畢春梅說,如今各行各業的競爭都比較激烈,就近建苗圃既便于銷售,又能節約人工和運輸成本。如今,她在納溪區大渡、打古、敘永等地建有苗圃4個,種苗除銷往瀘州、重慶、貴州等地。
編輯:wenweihua
相關閱讀
灌木類苗木該如何應對市場
2018年春季苗木栽植已接近尾聲,今年在灌木類苗木銷售中遇到幾個問題和感受在這和大家分享。【詳細】
苗木產業下一個熱點之生態苗木
生態苗木,顧名思義,就是為生態建設而使用的綠化苗木。現在,因為苗木市場的疲軟,大家都在熱議,走生態苗木之路是否能擺脫目前的困境?什么地方能用到生態苗木?哪些樹種可以做生態苗木?【詳細】
要想做好苗木產銷,不了解市場環境不行
眾所周知,產品的銷售取決于市場的需求,而市場需求的變化又受制于整體經濟環境的變化。苗木產品作為一種生態建設的基本材料,最終都是要銷往建設工程的,因此,一些國家政策、政府行為、社會趨向等宏觀因素的變化對其影【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