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構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早春2月,春和景明。到湖北采訪的三天時間里,從武漢到鄂州,從東湖高新區到武昌楚河漢街,從政府機構到企業,隨時能感受到一種春潮涌動、激情迸發的發展氣場,近之不由怦然心動。
一連串的新名詞,如“兩圈一帶”核心戰略、“四基地一樞紐”產業戰略、“一主兩副”重大決策、向“四強”跨越、一“紅”一“綠”兩個試驗區……無論從記者接觸到的政府官員還是社科專家,均娓娓道來,耳熟能詳。
而這些名詞背后,是一套嚴密而具可操作性的“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所有這些,均指向一個莊嚴的使命: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
湖北,這個中部大省,正以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卓越姿態和不凡業績,擔當起構建戰略支點的崇高使命,令人刮目相看。
大武漢的“復興之夢”
“武漢變得不認得了。”這是很多外地客商普遍的印象。
這個曾經被稱為“東方芝加哥”的城市,一度陷入了尷尬的境地它曾被戲稱成“中國最大的縣城”,幾年前一句“不東不西,不是東西”,是武漢人無奈的自我調侃,形象地表達了武漢人奮起直追的焦灼。
位于武漢武昌區的辛亥革命首義紀念館,晚清重臣張之洞的故事累被提及。100多年前,漢口開埠通商,張之洞主政湖北、治鄂興漢,傾心興辦近代工業,推動商業發展,大力興辦新式教育,啟動現代化的覺醒。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東部沿海地區強勢崛起,武漢逐漸被拉下。
“我們做夢,都想把中部塌陷的帽子,扔到長江去。”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長秦尊文接受記者采訪時如是說。但進入新世紀之后,武漢又身處國內外新一輪更激烈競爭關口:傳統重工業成本上揚、市場萎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城市群蔚然成型,武漢憑什么崛起?
2008年,武漢迎來了極大利好消息:武漢城市圈“兩型社會”(“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方案獲批,這無疑是后發優勢的“助推劑”,手持金字招牌,武漢開始三年行動計劃。
武漢80萬噸/年乙烯項目開工建設、東湖開發區獲批成為國家第二個自主創新示范區、神龍轎車二期、東風本田等十多個特大項目穩步實施……一系列的大項目,讓武漢跑步向前。期間留下的足跡,是每年一個臺階:武漢經濟總量連續跨越3000億元、4000億元、5000億元三個臺階,2011年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排名居第5位。
“經濟總量的跨越式發展背后,武漢在"兩型社會"的探索中,還要加上了一組形容詞:幸福、綠色。”身兼武漢城市圈研究會副會長的秦尊文認為。
身為“百湖之市”的武漢,第一個大動作就是將投入160億巨資打造“六湖連通”工程:東湖、沙湖、楊春湖等城中受污染嚴重的六湖,通過清淤截污、引江濟湖、水網連通、生態修復等工程,并與長江連通,促進湖水體流動,形成動態水網,連通后形成436平方公里的“大東湖水系”,成為中國規模最大的城市湖泊生態濕地群。
這個美好的夢想,如今已經有了一個典范:去年10月,“六湖連通”示范工程,連通沙湖、東湖的人工河楚河開通,兩岸打造的融生態、景觀、文化、商業于一體的步行街,在楚河上,蕩一葉輕舟,穿城走巷,暢游東湖沙湖,飽覽城市美景……
武漢逐步推廣“兩型”經驗:基本建成公共自行車免費租賃系統,共投放自行車2萬輛;在全國率先啟動“十城千輛”電動汽車示范工程,在全市范圍內推行了65%的建筑節能標準……
“復興大武漢”,這是記者采訪中看到的一幅標語。
一幅青山綠水的大都市藍圖,正在被清晰地勾畫出來。
湖北:中部的腰抬起來
阿基米德曾經說過,“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一個地球”。
“支點”作用發揮明顯,2010年,湖北全面實施“兩圈一帶”戰略:從武漢城市圈,到鄂西的生態文化旅游圈,再到肩挑東西的長江經濟帶,湖北現代化格局中的核心棋子,一步步落子到位。
如今,武漢城市圈4條城際鐵路相繼開工,城市群半小時經濟圈即將形成;投資400億元的鄂西生態文化旅游圈6大生態工程建設相繼啟動;長江經濟帶新一輪開放開發正式實施,黃金水道將迎來黃金時期。
通過圈圈互動,圈帶互動,擴大各個區域資源配置空間,創新省域空間協調發展格局,“兩圈一帶”戰略成為湖北經濟繼續平穩較快增長的強力引擎。
去年6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再次作出全面實施“一主兩副”重大戰略決策,一主指的是武漢,“兩副”是襄陽、宜昌。三個城市主次有分,又三足鼎立,完善湖北城市布局和城市體系,促進湖北協調發展。
“湖北正在理順三個支點相互之間的發展關系,三市之間要分工協作,優勢互補,錯位發展。武漢市要在做大經濟總量的同時,著重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兩個副中心要加快承接產業轉移,迅速擴大經濟總量,盡快擔負起作為"省域副中心"的責任和功能。”秦尊文說。
“一主兩副”的戰略逐漸取得成效:“十一五”期間,武漢、襄陽、宜昌三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速分別達到14.8%、14.3%、14.5%,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通過"兩圈一帶"和"一主兩副",加上湖北去年提出的"壯腰工程"復興大荊州,區域經濟一體化不斷加快,大城市圈將成為主導力量。”秦尊文說。
經濟發展的同時,是文化的發展。“沒有文化的發展,是沒有動力的發展。湖北的崛起,需要荊楚文化的精神支撐,”湖北省社科院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袁北星如是認為。
而記者采訪所及,甚至在整個湖北,人們談論最多的一種“文化”,則是“發展文化”。這種指向科學發展、跨越式發展的,只爭朝夕的發展文化,正在荊楚大地培育。
“中三角”:描繪長江中游城市集群藍圖
就在本報記者在武漢采訪的這幾天,一個會議引起全國矚目:
長江中游城市集群三省會商會議在武漢召開,江西、湖南、湖北三省領導分別簽署了“加快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和“長江中游城市集群旅游發展協議”。
翻開地圖,從鐵路里程看,武漢至長沙358公里,武漢至南昌365公里,南昌至株洲367公里,近乎等邊三角形。鄂湘贛三省領導三雙大手緊緊握在一起,傳遞出一個積極的信號:繼珠三角地區、長三角地區、環渤海三角地區之后,長江中游地區的“中三角”作為中國區域經濟的第四增長極,正呼之欲出。
“下一輪經濟競爭,將從單一的城市競爭演變為區域競爭,推進長江中游經濟一體化,符合經濟發展規律。”秦尊文認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首次召開三省會商會議,標志著“中三角”的起航。
“一江兩湖”,三地情深。根據贛湘鄂三省的構想,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整合武漢城市圈、環鄱陽湖城市群和長株潭城市群而成的長江中游城市集群,將逐步實現“五個一體化”建設:基礎設施一體化、產業一體化、市場一體化、文化旅游一體化和生態保護一體化。
大家的共識是:構建長江中游城市集群,需要“大合唱”,這臺“大戲”,沒有配角和主角之分,三省的關系是合作共贏而不是零和博弈。只有協調立場、步調一致,加強共同利益訴求,才能謀求1+1+1>
3的整體利益,實現機遇共享。
與會的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將盡快推動“中三角”上升為國家戰略。
這是一條開創歷史的道路,蓄勢已久的起跑令已經打響,蘊含著巨大的潛力,將是帶動中部地區經濟起飛的重要能量。
楚風獵獵振興路,勁舞中部起宏圖。重鑄輝煌的時代已經到來。湖北,正展示自己生機勃發的發展氣場,吸引世界的目光!
編輯:ljing
相關閱讀
湖北秭歸:庫岸生態修復忙
5月29日,工人在秭歸縣茅坪鎮銀杏沱水域庫岸生態修復工程現場施工(無人機航拍)。【詳細】
湖北恩施:打造生態修復基地
日前,湖北省恩施市檢察院檢察官來到該市小渡船街道辦事處銅廠坡桃花觀光園里走訪查看桃樹的截干定形情況。這片占地面積183畝的桃花觀光園,是今年該市新增的三個【詳細】
城市規劃與發展的三個時代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城市在幾千年的歷史發展中,經歷了農耕文明、工業文明、信息文明三個時代,我們可以從這三個時代中看到城市的規劃和發展的變遷:【詳細】